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高,尽管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可恢复部分功能,但仍有许多患者遗留严重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及认知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康复治疗作为治疗脑卒中的重要手段,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临床证据表明卒中急性期进行活动能够减少继发的血栓栓塞、肺炎和死亡率。有较多的临床证据显示即使在后遗症期,强制性使用患肢仍可使其功能有明显的提高,伴明显的脑功能重组的影像学改变,提示脑卒中急性期习惯性地使用健肢,不使用患肢,引起了患肢的“习得性废用”,而通过强制性地使用患肢可矫正永久性“习得性废用”,从而使功能进一步改善。因此,近年来针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的效果逐渐得到肯定,但脑缺血损伤后早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研究很少,其对肢体功能恢复有何影响及机制尚不十分清楚,限制了“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的广泛使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卒中后早期强制性使用单侧肢体对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成功地建立了大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的基础上,随机分组,对单侧肢体进行固定,采用行为学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等,观察了早期强制性使用单侧肢体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行为后果、脑梗死灶周围皮质MAP-2和NCAM表达的影响。 <WP=4>方法:79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 D)组13只(其中3只用于TTC染色),手术组66只(其中6只用于TTC染色)。手术组参照Bederson等的方法电凝MCA,制作成MCAO模型。假手术组不电凝MCA。术后24小时,手术组随机分为A、B、C三组。患侧前肢固定( A)组20只,未固定( B)组20只,健侧前肢固定(C)组20只。固定21天后解除固定,分别于21天及28天,每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测后,取5只处死,剖颅取脑。石蜡包埋。MAP-2、NCAM蛋白及NCAM mRNA染色,测定其在脑梗死灶周围皮质的表达情况。结果:神经功能评分:1.术后24小时,手术组大鼠均出现明显的偏瘫体征,行为学评测A、B、C三组之间无差异。2.姿势反射评定及平衡木行走测评:MCAO后21天时手术组均有明显的恢复,但与D组比较仍有明显的差异(P<0.01)。C组恢复差于A、B两组(P<0.05或P<0.01); 28天时C组恢复仍明显较B组差(P<0.05)。肌力评定比较:MCAO后21天时A、B、C三组均有明显恢复,28天时仍有少许恢复,但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梗死灶周围皮质MAP-2表达的时程变化:手术组梗死灶周围皮质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但光密度值高于D组(P<0.05或P<0.01)。阳性细胞数于21天时,B组多于A组(P<0.05),A组多于C组(P<0.05);28天时C组少于A、B两组(分别为P<0.05,P<0.01),A、B两组比较无差异(P>.05)。光密度值于21天时,B组高于A组,A组高于C组(P<0.05);28天时,C组低于A、B两组(P<0.05),A、B两组比较无差异(P>.05)。梗死灶周围皮质NCAM和NCAM mRNA表达的时程变<WP=5>化: 手术组梗死灶周围皮质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多,且光密度值高于D组(P<0.05,P<0.01)。阳性细胞数于21天时,B组多于A组(P<0.05),A组多于C组(P<0.05);28天时C组少于B组(分别为P<0.01,P<0.05),A、B两组比较无差异(P>.05)。光密度值于21天时,B组高于A组(P<0.05),A组高于C组(P<0.05);28天时,C组低于A、B两组(分别为P<0.05,P<0.01),A、B两组比较无差异(P>.05)。结论:1.本研究采用开颅电凝嗅束近端至大脑下静脉之间一段MCA的方法,成功地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局灶性脑梗塞模型。2. 脑损伤后短期内患侧前肢完全休息和过度运动均不利于功能的恢复;脑损伤后患侧前肢早期过度运动比完全休息更不利于功能恢复。 3. MAP-2可能在脑缺血后树突结构的重建及受损神经元的代偿和修复中起重要作用。肢体固定或过度使用对梗死灶周围皮质的部分神经元代偿性高表达MAP-2有不利影响,其中患侧前肢过度使用的影响尤其明显。4. NCAM可能在脑缺血后受损神经元的代偿和修复中起重要作用。肢体固定或过度使用对梗死灶周围皮质的部分神经元代偿性高表达NCAM和NCAM mRNA有不利影响,其中患侧前肢过度使用的影响尤其明显。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