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基础和保障。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健康发展、耕地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我国粮食安全,保护好耕地是国家长久发展的利国利民的根本,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目前,城市化过程中建设用地占用了大量的优质耕地,耕地总量不断减少,土壤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耕地数量与质量逐渐降低,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耕地质量的下降,导致粮食的增产难度加大,单位面积粮食产出减少,粮食安全出现问题,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提升耕地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提升耕地质量为目的,基于土壤基层分类,以ArcGIS10.2软件为技术平台,根据研究区域黄河故道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结合现有的黄河故道农用地分等结果和土壤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的方法,选取面积较大的淤土、两合土、小两合土和砂土四类典型土种,通过分析典型土种的面积大小、空间分布状况、农用地分等空间分布状况,掌握黄河故道的耕地质量的总体水平和空间差异特点,基于农用地分等理论,选取评价指标,分析各评价指标影响因素的特点,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级,分别找出影响典型土种耕地质量等别的限制因素,根据不同土种的限制因素,从土地整治和提升土壤肥力的角度,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耕地质量提升的措施。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 (1)研究区域黄河故道土类中,潮土是面积最大的土类,其总面积约299.03万hm2,占黄河故道土壤总面积的95.35%。其中,淤土、两合土、小两合土和砂土是潮土中面积较大的四类土种,其面积分别为671167.63hm2、616759.60hm2、596012.14hm2、373786.25hm2,占潮土总面积的75.51%。在空间分布与地理位置上,淤土黄河以北分布较为分散,多呈点状分布,黄河以南分布较为集中,多呈带状分布;两合土空间分布较为集中,黄河以南的面积大于黄河以北的面积;小两合土分布呈现南北差异的特点,东南部地区多呈带状分布,中部和北部分布较为分散;砂土的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东北部与东南部地区分布面积极少,沿黄河河道南北两岸的中部地区多里面状分布。 (2)黄河故道典型土种农用地分等自然等别共分为6等、7等、8等、9等四种等别,其中,7等地的面积约119.74万hm2,面积最大、分布最广。为了对不同土种进行细化的研究,使其自然等别差异较为显著,在农用地分等的基础上对典型土种的自然等别重新分类,共划分8个等别,分别为6+、6-、7+、7-、8+、8-、9+、9-。在空间分布上,研究区域东南部地区耕地自然等别较高,分布大量的淤土、两合土和小两合土,主要分布在扶沟、西华、睢县、梁园区、虞城、夏邑等地。中部和北部地区耕地质量等别较低,分布大量的砂土。耕地质量等别最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尉氏、封丘、延津、滑县、民权等地。 (3)本文综合考虑黄河故道的自然属性、土壤性质和耕地基础设施状况,选取表层土壤质地、剖面构型、土壤有机质含量、盐渍化程度、土壤酸碱度、排水条件和灌溉保证率7种影响因素作为评价不同土种等别差异的指标,找出影响耕地质量等别的限制因素。评价结果表明:淤土表层质地为粘土,影响其自然等别的主要因素为表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排水条件;两合土和小两合土的表层质地和剖面构型较为相似,等级较高,影响其自然等别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有机质含量、排水条件、灌溉保证率;砂土的表层土壤质地和剖面构型较差,是其自然等别较低的根本因素,自然等别影响因素主要是表层土壤质地、剖面构型、有机质含量、灌溉保证率。而在整个黄河故道区典型土种的土壤盐渍化的面积较小,土壤酸碱度指数范围在8.5~8.8之间,对典型土种等别的影响较小。 (4)研究区域淤土、两合土、小两合土和砂土的8、9等的耕地质量较差,待整理区的面积分别为39345hm2、75383.05hm2、132003.81hm2、122641hm2,主要分布在尉氏、民权、延津、封丘、滑县、台前等地。通过对影响典型土种耕地质量的限制因素分析,提出相应的耕地质量提升措施。在土地整治方面,提升淤土的耕地质量的措施为改良表层土壤质地、防治土壤盐渍化、健全排水体系;提升两合土、小两合土的耕地质量的措施为平整土地、健全灌溉与排水体系;提升砂土的耕地质量的措施为剖面构型改良、改善灌溉条件、防治土地沙化等。在提升土壤肥力方面,采取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转换耕作模式的方法,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提升土壤肥力。 本文对耕地质量的提升研究,结合黄河故道的实际情况,通过对不同的土种自然属性方面提出不同的耕地质量提升措施,可为今后的研究区开展土地专项整治和提高土壤肥力等工作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