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以降,传统与反传统、继承与创新、民族化与现代化等一系列纠缠不清、充满悖论的命题并存于中国的理论领域中,构成了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种基本色调。作为20世纪30、40年代颇具特色的批评家,李健吾对于各种文化的撞击、交流可谓是躬逢其胜,中西文化的交互影响以及传统与现代两大引力场作用,使他的文化抉择与理论创作在面临着创新契机的同时也无法割裂中国本土文化传统的影响。虽然由于李健吾对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理论的推崇以及其文学批评所表现出的与西方印象批评相似的特色,他往往被称为“印象主义批评家”,而许多对于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研究也都是言必称西方,但是如果仔细的探究其批评文本,我们会发现在他印象主义批评的外衣下蕴涵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传统情结。 受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理论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传统的影响,李健吾明确提出文学批评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批评是批评家自我意识的一种彰显,他继承了中国古代批评所特有的宽容传统,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独立的心态与作家进行自由的沟通与交流,从而避免了西方印象批评的个人主义极端化的弊端。 在进行批评时李健吾并没有流于单纯的印象,而是在获取印象的基础上对作品作更深入的理性思考。在具体的表述方法上李健吾有效的借鉴了中国传统批评的表述方法,大量的运用比喻、比较等方法,使他的批评既有理性的内涵又富有美学精神,保持住了文学批评的艺术神韵。 李健吾将蒙田的散文小品和中国传统散文化的文学批评融会贯通,创造出了一篇篇结构松散、意境淡雅的散文化评论,并独创了一种简洁、清新的批评术语,给当时的批评界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一直以来,各种评论都是将李健吾定位于现代审美批评的代言人,但是李健吾并没有放弃对于文学批评社会功利价值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他与现实主义批评有着许多的契合之处,这种契合在抗战时期发表的批评文集《咀华二集》中表现的尤其明显。这似乎是与前期他所极力主张的印象主义批评是背道而驰的。曾经有人将李健吾所表现出的这种“矛盾”现象看作是他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