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管理课程

被引量 : 58次 | 上传用户:login_act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的课程管理是指学校作为课程管理主体对课程的规划、编制、实施、评价及相关因素与条件的管理。学校管理课程是当代学校的基本权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赋予学校管理课程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受到学校的课程意识与能力不足、上级的课程行政管理滞后、社会的应试教育文化异化、课程资源分配不均以及课程管理的工具论思想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中小学校的课程管理因主体性的弱化或缺失而陷入“应为”与“难为”的困境中。因此,从主体论的视角对学校的课程管理进行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究,已成为目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论是指学校以课程管理的主体性方式发挥与发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观点和主张。从本体功能和目的上看,学校的课程管理是以发挥和发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目的的课程管理活动;从实现方式来说,作为发挥和发展人的主体性的课程管理活动自身应具有主体性;从运作过程来说,学校应当遵循主体性的课程管理原则。以课程论审视,课程模式演化是其历史性渊源,当代主体课程观是其时代性依据,“课程论性意义”是其本体性基础,强化师生主体作用是课程政策的思想趋向。所以,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论源自课程理论的更新、原有课程制度的滞后以及课程发展的时代期盼。 以课程管理的目的、内容、主体和方法为线索来考察,学校的课程管理应具有如下几方面的主体论意义:主体发展是学校课程管理的根本目的;全程全面是学校课程管理的内容表述;课程共有是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观念;复杂范式是学校课程管理的思维方式。以主体论对学校课程管理案例的解析表明,学校只有确立主体性的课程管理观念、建立主体性的课程管理制度、创建主体性的课程管理过程和实现课程评价方式的主体性转化,才能发挥和发展自身的课程管理主体性,促进国家、地方和学校间的主体互动,确保课程改革在学校中的全面实施。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金属材料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利用复合技术将不同特性的物质材料结合在一起而制成的复合材料具备各单层材料的综
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对高职教育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就高职教育发展而言,一些高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这里面有地域问题,也有历史遗留问题。目前,需要改
特里斯丹和绮瑟的爱情故事在西方盛极一时,源远流长。但因年代久远,文本大多散佚,难以对这一爱情故事进行细致的梳理、逐一考察其流变过程。论文致力于对《亚瑟王之死》中崔
对龚廷贤运用四物汤及其变方在月经病上的治疗特色进行探讨总结。龚廷贤誉四物汤为"治妇人诸疾之总司",赞其"治诸病神效"。代表作《万病回春》调经、闭经、血崩三节中有名字
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以全球化、知识化和网络化作为主流,国际市场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竞争方式。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贸易壁垒在降低,但并没有消失,而是表现出了新的内
<正>现代人如此,古代人亦然,即使皇帝也难脱俗。雍正皇帝即位后,前任极品老爹康熙留下的烂摊子并非和谐盛世,而是一个国库空虚、机构臃肿、腐败成风,流弊丛生的国家。话说康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三政治教材中曾多处提到“国家利益”一词,但对它的含义、内容、性质等则没有说明,教学参考书中也没有解释,影响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下面,本文就国
<正>为推进平安乡村建设,近年来,安徽省公安交管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持续开展"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推广年"活动为主线,积极在芜湖市三山区、界首市试点建立农村
《课程标准》政治常识部分,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出发,突出了增强国家意识、维护国家利益的内容和要求。本文拟就这一内容和要求,谈谈自己的体会。一、增
当代的职业教育主要关注对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而计算机专业又十分注重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对实用性人才的要求比较大。将虚拟技术应用到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践过程之中,能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