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清一代,郑亲王世系先后十七位封爵,他们或多或少都参与到清代政治。从参与清代政治的程度,郑亲王世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清入关前到雍正年间,这一阶段以首代郑亲王济尔哈朗、第二代郑亲王济度为代表,他们参与清代政治主要表现在军功方面。第二个阶段是乾隆至宣统年间,这一阶段以第八代郑亲王德沛、第十三代郑亲王端华为代表,参与清代政治主要表现在政事处理方面。不同时期郑亲王的政治地位不同,地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他们与皇权关系。郑亲王世系与皇权保持高度一致时,他们在清代政治中立于高位。反之,则会受到皇权的干预和惩处,如雍正四年(1726)第六代郑亲王雅尔江阿因参与到康熙朝的皇储之争被雍正帝削爵,第十三代郑亲王端华因与慈禧太后的矛盾冲突被赐自尽并削爵。郑亲王世系作为努尔哈赤远支的世袭罔替和硕亲王,皇权介入这一世系承袭的现象十分明显,可以追溯至康熙年间。康熙二十一年(1682),第四代郑亲王喇布因战争失利遭到削爵。至乾隆时期,先是乾隆十三年(1748)将郑亲王爵位从济尔哈朗之子济度一系转移到济尔哈朗之弟费扬武一系,后又在乾隆十七年(1752)将郑亲王爵位变更回济尔哈朗之子巴尔堪一系。这两次支系间的变更体现出皇权对郑亲王世系的干预程度逐渐加深,甚至达到随皇帝喜好而随意变更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