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图像时代,建筑整体上的“布景化”现象已经愈发严重。对于材料的重视和研究被视作对抗这一状况的一个可能并且重要的出路。但是,如果仅仅着眼于材料本身,则难免对于材料的图像化使用或是堕入技术化的偏执。要克服这一点,建筑的空间因素不可忽视,从空间角度进行的材料研究也愈显重要。
本文舍弃了通常从材料的结构属性和技术角度来进行的研究取向,而是从表面属性和空间角度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这一研究视角的选取针对于当前建筑学领域中材料研究和应用的两种流行倾向:一是正统建构理论中对于结构的真实性表现或再现的苛求:二是当代建筑实践中材料研究和应用的图像化态度。
在以“本性”和“真实性”为线索对于西方学术界材料研究的梳理中,论文呈现了历史向度中的多重理解,并因此得以区别于结构理性主义的做法,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到材料的表面属性上,建立材料和空间在知觉意义上的联系。就对于建筑的空间效果而言,材料的透明性、色彩和质感是三个最重要的因素。论文以“隐匿”与“显现”来对它们具体进行考察。所谓“隐匿”与“显现”,在这里主要包含两个含义:它反映了设计者(或者建造者)对于材料选择和使用的态度,是表现和强调材料的特征,还是放弃和压抑对于材料的表现;它还反映了材料自身的透视属性。在具体情境下,它们不仅有两个角度的介入方式,而且每一个角度内部又都有含义的转化。从透明性来说,透明与半透明的界限越发模糊,并且从来就没有绝对的透明性;而就不透明材料来看,从结构材料的显现与否,表面材料质感的显现与否,不同空间或部件的材料区分与否,都可以作为言说隐匿与显现的标准和划分的依据。而它们之间正是常常相互转换的,即从一个角度来看是显现的做法和态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却是隐匿的。据此,论文详细考察了材料的建造和空间双重属性,最后并从“抽象约减”与“材料回归”两个方面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进行深化并做出总结。
论文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的多重角度对于这一问题展开论述,这种多重性具体体现在对于建筑师的考察中。在森佩尔以外,还重点论述了早期现代主义时期的路斯、柯布西耶和密斯,以及卒姆托、赫佐德穆隆、安藤忠雄、坂茂、巴埃萨、帕森等当代建筑师。
论文认为,无论是隐匿还是显现都具有其独特魅力,一味执着于抽象空间的塑造或是客体材料的表现是不完善的。这样,提出隐匿与显现的问题,就并非是要确立某一建筑评价的标准,而是希望从对立的两个方面出发把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而如果说西方当代建筑在以材料关注来扭转空间霸权的话,事实上则面临着双重任务:既要敏感于材料的当代思考与实践,同时也不能因此而忽视了空间的重要地位。相反,应该在材料与空间之间达成一种真正的平衡。此时,材料-空间的同时性呈现便成为一种必然的和有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