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丁质是由N-乙酰-D-葡萄糖胺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的高聚多糖,是构成昆虫表皮的主要成分。几丁质脱乙酰基酶1(CDA1)能够催化几丁质产生氨基和乙酸,对昆虫的表皮的几丁质进行修饰,是潜在的农药靶标。虽然人们通过 RNA干扰确定了 CDA1的功能缺失会导致昆虫蜕皮不正常而死亡,但对其生化性质却知之甚少。课题组前期重组表达了全长家蚕CDA1和CDA7蛋白。本论文工作主要包括重组表达家蚕几丁质脱乙酰基酶1的催化域(BmCDA1-CAD),对其进行结晶条件筛选,并研究了全长BmCDA1和催化域的底物结合活性及催化活性。另外,也探索了利用大肠杆菌制备亚洲玉米螟CDA1(OfCDA1)双链RNA的方法。 本论文研究工作主要包括: (1)构建了表达载体pPIC9-BmCDA1-CAD,在毕赤酵母中得到了BmCDA1-CAD的重组表达,产量为5 mg/L。发酵液经硫酸铵富集后,采用金属螯合层析分离纯化,经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验证得到电泳纯的目的蛋白,其实际分子量约为50 kD。 (2)利用Hampton Research公司的晶体试剂盒进行了BmCDA1-CAD的结晶条件筛选。蛋白质的缓冲液为20 mM Bis-Tris,10 mM NaCl,pH7.0。初步筛选400个条件得到晶体能够生长的条件,即0.2 M硫酸铵,0.1 M BIS-TRIS pH6.5,25%w/v聚乙二醇3350。之后通过调整蛋白浓度,pH值及沉淀剂浓度优化了363个结晶条件,最终确定适于BmCDA1-CAD晶体的生长条件为:蛋白浓度为12 mg/ml,结晶缓冲液为0.2 M硫酸铵,0.1 M BIS-TRIS pH6.8,27%w/v聚乙二醇3350。 (3)通过对比阴性对照BSA发现,对于α-几丁质底物,全长BmCDA1的特异性结合能力(40%)强于BmCDA1-CAD(33%);对于β-几丁质底物,全长BmCDA1的特异性结合能力(53%)强于BmCDA1-CAD(32%);对于胶体几丁质底物,全长BmCDA1(27%)有特异性结合,但是 BmCDA1-CAD(17%)没有特异性结合;对于壳聚糖底物,全长BmCDA1(16%)和BmCDA1-CAD(12%)都没有特异性结合。 (4)课题组前期工作证明了利用荧光胺法、MBTH法和对硝基乙酰苯胺法(基于检测游离氨基的生成)无法检测到BmCDA7和全长BmCDA1的催化活性。因此,建立一种新的基于游离乙酸检测的方法。以65%乙酰化壳聚糖为底物,以ClCDA为阳性对照,利用微量乙酸检测试剂盒,成功检测到BmCDA7的脱乙酰基活性,但是全长BmCDA1和催化域未检测到催化活性。序列分析发现BmCDA7和BmCDA1-CAD的相似性为36%,均有催化所必须的氨基酸。同源建模发现BmCDA1-CAD有一个较长柔性LOOP掩盖催化口袋,推测此结构导致催化活性差异。因此将 BmCDA1-CAD的长 LOOP替换为BmCDA7的短LOOP。构建重组质粒pPIC9-BmCAD1/7,并将其电转获得重组表达菌株。通过Western Blot验证,目的蛋白BmCAD1/7得到了诱导表达。需要进一步优化发酵和分离条件,得到纯蛋白以探究LOOP结构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5)构建dsRNA的表达载体L4440-OfCDA1,L4440-OfEcR,L4440-GFP,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HT115中实现高效表达,产量分别为3 g/L,0.15 g/L和0.12 g/L。研究结果表明使用IPTG诱导产生dsRNA的最佳菌液浓度为OD600=0.3;dsRNA在65℃以下稳定存在,对DNase I和RNase A的降解也具有一定抗性。这些初步研究使饲喂昆虫以研究OfCDA1的生理功能简单易行,也为绿色农药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