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暖给全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环境带来的危害不断显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国际谈判压力越来越大。但由于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国内各省之间形成了明显的碳排放差异,为全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带来困难。而通过对区域差异的分析,可以评估各地区未来减排的路径和潜力,从而为缩小碳排放区域差距、实现低碳经济的整体可持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鉴于此,本文以挖掘中国碳排放水平区域差异形成的内在机理为目标,借助碳排放驱动因素理论、区域差异测度理论、空间效应理论及夏普利值分解理论,对碳排放强度及其区域差异指数展开研究。首先,在测算得到2003—2016年中国省级、区域及全国尺度的CO2排放强度的基础上,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区域差异测度指数(对数离差均值、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及GIS可视化方法,从3个角度刻画出东、中、西部地区间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动趋势。其次,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选取人口密度、人均GDP、能源消费结构及产业结构4个指标,并针对三地区分别构建碳排放强度双向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各影响因素对不同地区碳排放强度的驱动效应,得出引致碳强度在三区域间不同的间接原因。最后,基于CO2排放强度的面板模型,利用三类区域差异指数和夏普里值分解方法,探究各因素对碳强度区域差异的直接贡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特征。(1)从14年整体来看,三区域在包含不同碳强度等级省份的数量和碳排放强度平均水平两方面均有很大不同:中部地区碳排放强度平均值最高,超出东部地区67%;西部地区70%的省份碳强度等级较高,远超东部;而不论从哪一角度,东部地区CO2排放强度水平均为最低。(2)从发展变动趋势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东部和西部地区间碳排放强度差距及区域差异指数均呈缩小态势,其中,东、中部地区间的差距变动最为明显;而中部与西部地区间的差距则存在先缩小后扩大的现象。(2)各因素通过在不同地区对碳排放强度的不同效应,间接给区域差异的形成带来影响,其中,产业结构的作用可能较小。(1)一省人口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抑制东部地区整体及西部地区周围省份CO2排放强度的降低,却在西部地区对自身存在不利影响。(2)一省经济水平的提升,对三地区本省碳强度的控制均存在阻碍作用,却益于西部地区周围省份的减排。(3)一省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在利于西部地区整体碳排放强度降低的同时,对东部地区表现出相反的效应,而对中部地区的作用并不明显。(4)产业结构的下降,对三地区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均存在推动作用。(3)各因素也会直接影响碳排放强度区域差异指标的变动。(1)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平均可以解释56%的碳排放强度区域差异,远超其他指标,且对差距的作用随着其自身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强。(2)人口密度的平均贡献度为20%,对区域差异的重要等级次之,但其所带来的影响程度有缩小态势。(3)技术水平的两个代表性指标——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差异的贡献占比平均为12%和11%,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结构的贡献呈大幅降低趋势,能源结构的作用则较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