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其阴虚燥热的基本病机是由先天禀赋不足,以及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多种原因所形成的。素体阴虚,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勞倦太过,以致肺胃肾热灼伤阴,津少火盛,水谷转输失调而成。又有分三消(上消、中消、下消),口渴引饮为上消;膳食易饥为中消;饮一漫一为下消,统称消渴。消渴包括糖尿病及非糖尿病诸复杂病证,并不能将二者画上等号,亦有消瘅、三消等命名。早在公元前二世纪《黄帝内经》古籍中已有详尽的有关描述,如素问记载有“消渴”、“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并揭示该病发生于上层社会及贵族。《素问·腹中论》曰:“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素问·奇病论》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说明其病因主要是饮食失调。从脏腑学说而言,消渴病损脏多在肾、肺、肝,少及脾,独不在心;损腑唯提胃,均未及大小肠、膀胱、胆或三焦;所病之脏腑以阴液虚损为主;从气血津液学说而言,消渴病损普及气、血、津、液,虚实并存,仍以虚为主。世人潜意识中认为无中药即非中医,故辩证施治多施药为首。中医治疗消渴病亦不例外,纵观古籍或近现代文献,绝大多数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中医治病求本,故治疗消渴病之药多入肾、肺、胃或肝脾。而针灸治疗消渴病选穴之广,操作方法之多样,因医因患而异,难借法于临床。故本文力从选穴入手,探讨其规律发现,针灸治疗消渴病以足太阳膀胱经使用最频,其次胃经、脾经,但穴位以足三里最常用,依次是三阴交、肾俞,以效于科研和临床。目的:通过对近十年发表于国内期刊中有关针灸治疗消渴病的临床文献进行研究,对其中所选用相关穴位从腧穴的归经、穴位属性、解剖分布等角度分析,挖掘其中的选穴规律,比较得出最常运用的穴位、经络,以期指导临床、提高临床疗效及工作效率。方法:充分利用文献检索引擎和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各种期刊杂志,严格按照本课题关键词、文献年限进行搜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有效文献,对所选穴位进行分类统计,从腧穴的归经、穴位属性、解剖分布等方面,运用SPSS13.0for 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采用频数分析和卡方检验分别处理个体数据和个体间计数资料,从而归纳总结穴位使用规律。结果:从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中,以针灸、糖尿病、消渴病为关键词,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有效文献121篇,共涉及针灸治疗方法有种普通针刺、电针、温针灸、耳穴等,经络包括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共14条,主要以足太阳膀胱经使用频率最高,其次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涉及穴位146个,共1267穴次,均以特定穴为主,其中足三里为最常用,其次三阴交和肾俞。结论:针灸治疗消渴病仍坚持辩证施,辨病相结合,理、法、方、穴与中药治疗之理如出一撤,使用以扶正补益为主要功效的经络经穴为主,如可调治五脏六腑的足太阳膀胱经、运化水谷精微的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但不同的是针灸治疗消渴病涉及脏腑较脏腑辨证施药的更广泛,如更注重膀胱经的调治,使用全部正经;使用经脉以足部经脉为主,其中使用频数最高经络是膀胱经,依次是胃经和脾经;且使用穴位主要以膝以下和背部特定穴为主,最常用足三里,依次是三阴交和肾俞;最常用经脉和穴位并不对应统一,但从穴性分析,针灸治疗糖尿病选穴是以调节脾胃、助运化水谷精微、分清化浊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