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兰茨·卡夫卡被称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在世界文坛上声名显赫。卡夫卡作品及其作品研究在中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大概是20世纪80年代,这主要表现在卡夫卡对中国当代作家有着更直接、更深远的影响。余华便是被卡夫卡作品影响的当代作家之一,而且他也在其散文笔记中也多次提及是“卡夫卡解放了我的思想”。1987年余华在《北京文学》上发表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赢得了中国当代文坛的广泛关注,而《十八岁出门远行》正是余华在读完《卡夫卡小说选》之后所创作的。紧接着余华的《现实一种》、《一九八六》等作品陆续登场,由此逐渐奠定了余华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先锋派”领军人物之一的地位。可以说,余华的迅速崛起离不开卡夫卡的作品对他的启发,尤其是卡夫卡作品那梦幻化的、悖谬的、客观冷静化的、成人仪式的叙述技巧。那“无政府主义”的叙事技巧促使余华由先前学习川端康成那细腻的笔触转而写出了大量的先锋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逻辑叙事结构、情节是缺失的、语言是客观冷静的、笔触是血腥的,满纸的内容尽是骨肉相残、人性的恶、人活着的在劫难逃、暴力和血腥相互交织的画面。余华先锋小说的形式是卡夫卡式的,但是所有形式下无不透露出中国式的批判:肯定了梦幻世界、精神世界的真实,批判了现实世界的虚假,批判了血腥世界中极权政治的惨无人道,批判了荒诞世界中人性的丑恶,批判了成人世界中父权社会制度的低劣。所有的这些批判都共同指向了“人性的恶”,也正是“人性的恶”给读者构建了一个又一个的苦难世界。直到余华写出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这两部重要的民间作品:结构是传统的逻辑化结构,语言是平淡细腻的,感情基调是向上的,故事情节是完整的。在这两部作品中,余华不再是指责人性的恶,而是以宽容的态度同等地看待人性的善和恶,即使生活的苦难从不间断,但是人们还是应该好好地“活着”。这两部作品标志着余华由先锋小说成功地转向了民间小说,也标志着余华小说的批判精神真真切切地是中国式的。本文主要采用对比的研究方法,探讨余华先锋小说对卡夫卡小说在叙事形式和主题思想上的接受和突破。全文分为三个章节。绪论部分概述余华与卡夫卡小说的对比研究的学术成果、研究方法和理论、选题研究意义和价值。论文第一章着重概述卡夫卡在中国的传播和余华接受卡夫卡的原因。其中着重分析了卡夫卡传入中国的社会环境和国内研究卡夫卡的代表学者、代表作家,以及余华接受卡夫卡的社会环境原因和内在原因。在理清余华和卡夫卡关系的基础上,进而在论文的第二章分别从梦幻手法和梦幻世界、客观化叙事和血腥世界、悖谬和荒诞世界、成人仪式和孤独世界这四个方面论述余华先锋小说和卡夫卡作品的异同。论文第三章进一步深入探究余华对卡夫卡小说的突破性接受的现象和原因,原因主要从李泽厚的“实用理性”观点、余华自身的成长环境、哲学观念和创作观念的转变四个层面来分析。结语部分从余华谈作家创作与民族文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