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苏州和南京城市经济发展之比较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明清时期的苏州和南京城市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城市的城市布局、手工业、商业贸易以及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的考察,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阐明了明清时期的苏州和南京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虽然都不能摆脱政治、军事因素的干扰,但两城市相互之间的沟通逐渐加强。由于中国城乡长期牢不可破的结合体系,城市向手工业中心、商业中心的转变受到阻碍,尽管如此,两城市还是显出某种“近代化”的特征。  明清时期,苏州和南京城市布局有较大的差别,但皆出于因地制宜的考虑,政府机构、生活区、商业区都有设定的区域。随着商品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的增强,从明中后期开始,南京和苏州城市的整体格局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关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明清时期的苏州和南京都有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有丰富多样的经营行业。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城市的贸易也很发达。因此,两城市都堪为区域中心城市。且明清时期两个城市社会生活的日渐奢华,正反映江南商品经济的发达在城市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本文同样注意到,苏州和南京城市经济的发展,与本身的地理位置,地方人力和物力资源的相互配合的程度有很大关系。南京的优势在于利用其高超的生产技术和发达的转运贸易条件,它通过长江水道和上下游保持紧密的联系,只是限于地方资源的匮乏而对周边乡村缺乏辐射力。而苏州的优势在于依托周边的专业市镇向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产原料,更通过运河与外界交往的便利条件,对周边市镇有强大的影响力。入清以来,由于各地商人在城市的会馆组织纷纷建立,由商人作媒介也很好地沟通着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苏州商人在南京建立的洞庭会馆,南京商人在苏州建立的江宁会馆,可以说明这种联系的确存在。清代时期,由于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开发,四川、湖广、江西、安徽所产的米、糖、丝、茶、竹、木等物沿长江汇流而下,南京的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突出。依靠这一大动脉,长江下游的蚕丝等原材料也进入南京,为南京的手工业注人了活力。长江上下游之间的商品的对流,也带动着南京城市经济愈加活跃。  总之,考察明清苏州和南京的城市经济的发展,不能忽略两城市地方政治中心的地位,南京更曾一度为都会,政治色彩更为浓厚,受此因素的干扰,两个城市皆未能完成完全向经济中心城市的转变;城市手工业的生产和农村家庭手工业有着牢不可破的联系,使得城市经济的生产意义终究未能超越其原有的消费意义,从而两个城市的性质也未能完成由消费性质向生产性质的转化。  毕竟,经历了明清时代的发展,苏州和南京城市经济功能得到了强化,经济因素对城市的发展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必须承认,受封建政治、军事因素的干扰,整个明清时期,苏州和南京城市经济的发展及其功能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其他文献
论文共分五章,通过分析台湾社会曲折的发展历程,探讨“二二八事件”的前因后果。  第一章,清政府推行消极的治台政策,视台湾为化外之地。迫于生计,闽粤居民偷渡台湾海峡。在开垦
地基天空图像的云空辨识及云团预测是研究区域电网光伏发电功率分布与变化的前提,对支撑调度提高光伏发电消纳比例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分别采用较高的红蓝分量比值和较低的红蓝
介绍了利用多模光纤同空间列阵半导体激光器实现有效耦合,再将光纤组合后输出的技术.阐述了半导体激光器与光纤耦合的一般理论.对半导体激光器的发散角、多模光纤和半导体激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为了探究促动日本近代资本主义生成和扩展的真正的精神动因,弥补此研究领域迄今存在的历史与逻辑不尽统一的缺憾,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为指导,援用伦理学、历史学、社会
明末,以欧洲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传教为始的“西学东渐”,是自公元一世纪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又一次外来文化的进入。天主教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制定并实行的“文化适应”和
学位
塘泊是北宋在河北中部地区兴修的一项规模庞大的边防工程,在当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塘泊的研究还十分有限.作者通过该文研究,对塘泊的修建过程进行了复原,
学位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