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明清时期的苏州和南京城市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城市的城市布局、手工业、商业贸易以及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的考察,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阐明了明清时期的苏州和南京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虽然都不能摆脱政治、军事因素的干扰,但两城市相互之间的沟通逐渐加强。由于中国城乡长期牢不可破的结合体系,城市向手工业中心、商业中心的转变受到阻碍,尽管如此,两城市还是显出某种“近代化”的特征。 明清时期,苏州和南京城市布局有较大的差别,但皆出于因地制宜的考虑,政府机构、生活区、商业区都有设定的区域。随着商品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的增强,从明中后期开始,南京和苏州城市的整体格局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关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明清时期的苏州和南京都有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有丰富多样的经营行业。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城市的贸易也很发达。因此,两城市都堪为区域中心城市。且明清时期两个城市社会生活的日渐奢华,正反映江南商品经济的发达在城市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本文同样注意到,苏州和南京城市经济的发展,与本身的地理位置,地方人力和物力资源的相互配合的程度有很大关系。南京的优势在于利用其高超的生产技术和发达的转运贸易条件,它通过长江水道和上下游保持紧密的联系,只是限于地方资源的匮乏而对周边乡村缺乏辐射力。而苏州的优势在于依托周边的专业市镇向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产原料,更通过运河与外界交往的便利条件,对周边市镇有强大的影响力。入清以来,由于各地商人在城市的会馆组织纷纷建立,由商人作媒介也很好地沟通着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苏州商人在南京建立的洞庭会馆,南京商人在苏州建立的江宁会馆,可以说明这种联系的确存在。清代时期,由于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开发,四川、湖广、江西、安徽所产的米、糖、丝、茶、竹、木等物沿长江汇流而下,南京的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突出。依靠这一大动脉,长江下游的蚕丝等原材料也进入南京,为南京的手工业注人了活力。长江上下游之间的商品的对流,也带动着南京城市经济愈加活跃。 总之,考察明清苏州和南京的城市经济的发展,不能忽略两城市地方政治中心的地位,南京更曾一度为都会,政治色彩更为浓厚,受此因素的干扰,两个城市皆未能完成完全向经济中心城市的转变;城市手工业的生产和农村家庭手工业有着牢不可破的联系,使得城市经济的生产意义终究未能超越其原有的消费意义,从而两个城市的性质也未能完成由消费性质向生产性质的转化。 毕竟,经历了明清时代的发展,苏州和南京城市经济功能得到了强化,经济因素对城市的发展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必须承认,受封建政治、军事因素的干扰,整个明清时期,苏州和南京城市经济的发展及其功能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