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病临床致病株的鉴定及临床分析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临床致病株进行生物学分类、基因鉴定,了解成都地区女性阴道炎感染菌种分布情况。分析不同念珠菌种临床致病株分布和发病特点,为临床提供由念珠菌感染的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提高临床诊断及防治水平。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和成都市计划生育指导所门诊收治的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标本,将有典型症状(如豆渣样白带和外阴瘙痒等)的患者,取阴道后穹隆处的分泌物送检,真菌镜检发现菌丝或孢子,并培养鉴定为念珠菌阳性的患者确诊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组;一年反复发作四次及以上者,诊断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组;患者无症状,但真菌培养鉴定为念珠菌阳性的患者确定为携带者(H)组。对阳性标本行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分离培养,初步鉴定为念珠菌,然后对培养的念珠菌提取DNA,并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l、ITS2对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病原菌rDNA(核糖体DNA)的ITS1-2区进行PCR扩增,测序后通过Blast比对,确定菌种。结合患者年龄、发病频率等一般资料,初步分析不同念珠菌种临床致病株的分布和发病特点。结果:1、PCR能快速、准确鉴定临床标本中的致病真菌。本实验一共收集151个镜检阳性标本,培养出112个标本,104例DNA鉴定成功。其中白念珠菌90株(86.54%),光滑念珠菌13株(12.5%),链格孢菌1株(0.96%)。2、白念珠菌是各组研究对象中检出率最高的菌种,是造成感染的主要菌种,光滑念珠菌是引起感染最常见的非白念珠菌菌种。在各组检测阳性的菌种中,白念珠菌在VVC初发组占有比例90.48%、RVVC组占有比例86.21%、H组占有比例50%,说明白念珠菌是人类阴道常驻菌群,一旦致病,分布率显著上升。光滑念珠菌在VVC初发组占有比例4.76%、RVVC组占有比例10.34%、H组占有比例25%,说明光滑念珠菌致病力较白念珠菌弱,更多时候作为共生菌寄生于人体,少数情况下致病。H组可以携带白念珠菌以及光滑念珠菌。链格孢菌是常见的污染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意义不大。3、本实验发现再次感染的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中白念珠菌感染率最高,达80.77%。4、白念珠菌感染与年龄的关系:在25-30岁,白念珠菌感染率最高,<25岁和41-45岁的年龄段次之。结论:1、PCR方法能快速准确鉴定临床最常见的致病真菌,总体而言优于传统的诊断方法。2、白念珠菌仍然是最常见的致病念珠菌,而在非白念珠菌中光滑念珠菌的感染比例高。3、白念珠菌在初发组感染率最高为90.48%,光滑念珠菌在健康携带组占有比例为最高。H组存在白念珠菌,也存在非白念珠菌,非白念珠菌感染以光滑念珠菌为主。4、在性活跃年龄段,感染白念珠菌比例较高。念珠菌种的鉴定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很大意义。第二部分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病菌种快速鉴定方法的建立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病患者的阴道分泌物采取直接提取DNA的方法,快速鉴定致病菌种。方法:收集2013年1月成都市计划生育指导所门诊收治的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标本,直接从外阴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中提取DNA,扩增其ITS1-2区,测序后确定菌种,并同其培养菌落鉴定结果比较。结果:1、直接分泌物提取真菌DNA成功率为95.24%,从SDA培养菌落提取DNA成功率为95.24%,两者成功率相当。2、本实验研究发现,对21个念珠菌性阴道炎分泌物直接提取DNA进行测序,直接分泌物提取法成功率为95.24%,SDA培养后测序成功率为61.90%。3、直接法和培养法进行基因测序鉴定菌种,9例完全匹配均为白念珠菌,3例鉴定菌株结果不匹配。本实验采用2种方法出现鉴定的菌种有不一致情况。结论:采用直接分泌物提取DNA进行基因测序方法,可快速鉴定出常见的致病真菌,与传统的培养菌落后鉴定的方法相比,快速准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