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放假期间学龄儿童伤害的分布特征和流行特点,探索寒暑假期间学龄儿童伤害的可能危险因素,并依托学校和家庭对学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以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的伤害综合干预,为完善学龄儿童伤害干预计划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3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长宁区确定4所小学和4所初中作为研究单位,采用调查问卷对的全体非毕业班学生2007学年寒假发生伤害的情况进行调查,同时调查学生及其家长对伤害的认知情况。伤害的判断标准是只要符合下列三种情况之一者即确定为伤害:①因伤害到医院或医务室诊治;②因伤害家长或自己或他人做紧急处理或看护;③因伤害休息半天以上或活动受限半天以上。其后,依据地理位置整群将8所学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2所小学和2所初中,在对两组学生同时进行学校日常教育的基础上,依托学校和家庭在干预组针对学生主要伤害类型实施为期一年半的以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的综合干预并进行效果评估。结果(1)5273名学龄儿童(其中小学2426人、初中2847人)调查有效,2007学年寒假伤害发生率较高,共有939名学生累计11类伤害1734人次,伤害发生率为17.81%(累计发生率为32.88%),其中小学生为17.48%(28.90%)、初中生为18.09%(36.28%);发生前三位的伤害类型是跌伤/坠落伤、异物伤和割/刺伤,共占全部伤害的62.69%,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中跌伤/坠落伤发生是共同首位伤害类型,其余类型发生频次排序不尽相同;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中心学校学生伤害发生率都显著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P值<0.05),男生和女生伤害发生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0.05),学生年龄不同伤害发生水平不同,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1),随着年级的升高,伤害发生率逐渐增高,但初中八年级比七年级大幅下降。(2)影响学龄儿童假期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众多,年龄、近一年身体健康状况、就学学校类别、成绩不理想时父母态度、学生家庭类型、家庭和睦情况、近一年内父母关系不好、个人人际沟通能力、行为习惯(例如好动、常爬高、喜欢玩弄棍棒刀剪、常玩火、常打架、常运动等)、家长对伤害知识的掌握情况、家长参加伤害培训的愿意程度和对孩子发生伤害的担心程度、家长预防孩子发生伤害行为、家庭地面组成、家庭饲养宠物等诸因素是小学生和初中生伤害发生的共同影响因素。(3)绝大多数家长听说过伤害并愿意参加伤害防治相关培训,学生家长对伤害相关知识平均得分在小学是7.44±1.30(满分9分)、初中则为6.67±1.13(满分8分),未发生伤害的学生家长的平均得分要显著高于发生伤害的学生家长,P值<0.05;小学生家长做到合理放置利器、药品、热水分别是86.6%、71.3%、82.0%,初中生为82.9%、73.2%、73.5%;有81.0%的小学生家长和77.3%的初中生家长做到日常经常性地对孩子进行伤害安全教育,但只有15.8%的小学生家长和23.3%的初中生家长做到日常经常性地对孩子进行急救知识教育。(4)采用健康教育对学龄儿童伤害进行干预后,干预组小学生和初中生假期伤害发生率分别为8.27%、5.25%,显著低于干预前发生水平,同时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水平,P值<0.05,小学生组干预效果好于初中生组;干预组家长对伤害的知晓率和伤害相关知识得分情况都高于自身干预前,同时也好于对照组;但家长预防儿童伤害相关行为的改善效果不明显。结论学龄儿童在假期里的伤害发生水平较高,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和学习,伤害干预工作势在必行,需要卫生、教育部门和家庭等多部门的共同参与和交叉合作。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学生假期伤害的发生,需要长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