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中国基督教史人物研究多采用“基要派”与“自由派”的神学范式,然而考虑到中国文化中神道设教的宗教处境,笔者尝试采用“信”与“用”的社会功能范式,从华人的心理动机和体用观念来分析基督教在中国的存在状态,同时放弃“文化交流”和“中国现代化”的视角,着重从“中国人理解世界”的角度考察华人信徒的信仰状态。贾玉铭传统化、民众化的神学和宗教性、多重性的身份,成就了他作为“中国人理解世界”的标本意义。贾玉铭以“信”的生活方式理解基督教,与其生平经历密切相关,小岭村秘密社会式的民间基督教给了他宗教身份,潍县乐道院与登州文会馆的西式正统神学教育塑造了他信仰根基,差会体制内的教牧实践强化了他的信仰热情,神学院释经、教育等工作成就了他在教界的荣誉。伴随着神迹奇事的神秘体验,贾玉铭将这一切归因于上帝,即有的神学观念和圣经认知成为其判断是非的固化标准,忠诚成为他处世的必然选择,任何“用教”行为都成为其批判或远离的对象,由此也凸显了他保守的教界形象。贾玉铭“信”的生活方式第一次定格在静态归属上,他这样理解世界,世界却在不断变化。世界变革的需要和中国实用主义传统混合在神学框架内,诱发“用教”思维逐渐突破神本主义,贾玉铭面临个体信仰忠诚与群体理论转向的焦虑,他不得不以自觉“退却”的方式逃离神学争辩,又以西式宗教加中式教育的模式开展灵修活动,创办灵光报社团契和中国基督教灵修学院,回归初期教会原始状态,在复古中保持“信”,同时又以隐约的道家思维建构本色化的灵命神学。灵命神学是贾玉铭处境实践的产物,它有长老会正统(传统)改革宗加尔文基础,也受贵格会和弟兄会思想的影响,但从接受学的角度来看,贾玉铭所理解的世界基督教思想是跳跃性的、选择性的和零散性的。他将这些片段思想混合进圣经文本解读,又照顾中国成圣、得道、神交等观念,糅合而成灵命神学。灵命神学的世界观是救赎论和前千禧年观,强调人与基督的生命连为一体,恢复人本来的面目,走得救、成圣、得胜的道路,而这一切依赖人的“信”才能时刻与灵源相通,成为“基督人”。民国时期贾玉铭的信仰方式虽以非主流状态维持,但也无意间立定了中国基督徒信仰根基,50年代又遭遇神学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困境,但也以沉潜内化、无用无附的状态得以延续,90年代得以成为国内海外、两岸三地、“三自”“家庭”共同尊敬的敬拜模式。贾玉铭理解基督教的方式有借鉴意义,其所创灵命神学也有现实意义,他以单纯“信”的状态废弃了“用”的欲望,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纠正了宗教实用主义的倾向,在当今也有消解宗教极端组织冲击社会秩序的作用。灵命神学以大众化、生活化、本色化的特点,以“信”废“用”,实现了华人信徒理解世界文化的生活方式,不失为“中国人理解世界”、对接普世价值的历史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