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废“用”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dad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中国基督教史人物研究多采用“基要派”与“自由派”的神学范式,然而考虑到中国文化中神道设教的宗教处境,笔者尝试采用“信”与“用”的社会功能范式,从华人的心理动机和体用观念来分析基督教在中国的存在状态,同时放弃“文化交流”和“中国现代化”的视角,着重从“中国人理解世界”的角度考察华人信徒的信仰状态。贾玉铭传统化、民众化的神学和宗教性、多重性的身份,成就了他作为“中国人理解世界”的标本意义。贾玉铭以“信”的生活方式理解基督教,与其生平经历密切相关,小岭村秘密社会式的民间基督教给了他宗教身份,潍县乐道院与登州文会馆的西式正统神学教育塑造了他信仰根基,差会体制内的教牧实践强化了他的信仰热情,神学院释经、教育等工作成就了他在教界的荣誉。伴随着神迹奇事的神秘体验,贾玉铭将这一切归因于上帝,即有的神学观念和圣经认知成为其判断是非的固化标准,忠诚成为他处世的必然选择,任何“用教”行为都成为其批判或远离的对象,由此也凸显了他保守的教界形象。贾玉铭“信”的生活方式第一次定格在静态归属上,他这样理解世界,世界却在不断变化。世界变革的需要和中国实用主义传统混合在神学框架内,诱发“用教”思维逐渐突破神本主义,贾玉铭面临个体信仰忠诚与群体理论转向的焦虑,他不得不以自觉“退却”的方式逃离神学争辩,又以西式宗教加中式教育的模式开展灵修活动,创办灵光报社团契和中国基督教灵修学院,回归初期教会原始状态,在复古中保持“信”,同时又以隐约的道家思维建构本色化的灵命神学。灵命神学是贾玉铭处境实践的产物,它有长老会正统(传统)改革宗加尔文基础,也受贵格会和弟兄会思想的影响,但从接受学的角度来看,贾玉铭所理解的世界基督教思想是跳跃性的、选择性的和零散性的。他将这些片段思想混合进圣经文本解读,又照顾中国成圣、得道、神交等观念,糅合而成灵命神学。灵命神学的世界观是救赎论和前千禧年观,强调人与基督的生命连为一体,恢复人本来的面目,走得救、成圣、得胜的道路,而这一切依赖人的“信”才能时刻与灵源相通,成为“基督人”。民国时期贾玉铭的信仰方式虽以非主流状态维持,但也无意间立定了中国基督徒信仰根基,50年代又遭遇神学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困境,但也以沉潜内化、无用无附的状态得以延续,90年代得以成为国内海外、两岸三地、“三自”“家庭”共同尊敬的敬拜模式。贾玉铭理解基督教的方式有借鉴意义,其所创灵命神学也有现实意义,他以单纯“信”的状态废弃了“用”的欲望,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纠正了宗教实用主义的倾向,在当今也有消解宗教极端组织冲击社会秩序的作用。灵命神学以大众化、生活化、本色化的特点,以“信”废“用”,实现了华人信徒理解世界文化的生活方式,不失为“中国人理解世界”、对接普世价值的历史选择之一。
其他文献
<正>近年来,山东省寿光市农民引进了台湾的梨树品种四季梨。四季梨果形似芭乐、肉质脆嫩、酸甜可口、有淡淡的玫瑰香气,富含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其维生
以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模型建构、模型转换、模型应用三大任务分解,将"减数分裂"的素养目标落实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
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构建红曲米中红曲橙色素、红曲红色素、红曲黄色素的预测模型。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SMLR)、偏最小二乘回归(PLS)、主成分回归(PCR)构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社会生产力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生产力理论。一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
实行学分制是高校遵循教育规律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学分制的管理模式是要从人才培养的整齐划一向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方向转化,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新
“互联网+教育”模式已经有了雏形,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截止到2015年末,我国很多教育领域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也有部分学校构建了网上学习平台,在实际应用中也颇有成效。绝大多数
小学班主任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工作,因为他们所面对的学生都是6~13岁的儿童,他们所教育的对象是认知和情感都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所以,在管理和教育这些学生时,更要具备一些特殊的方式方法,否则,一切的努力都将是徒劳的。作为一个小学班主任,应该怎样做好自己的工作呢?  一、要确定不同年级段的工作重点  在低年级阶段,即一、二年级阶段,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上。也就是说,重点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
为适应通讯设备高频高速的发展需要,未来的高速电路板上布线密度将越来越高,钻孔取刀也会越来越小,同时为减少信号干扰的背钻刀径也越来越小,因此,微孔背钻技术提升成为了迫
“践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随着近年来兴起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不断深入,实践范畴进一步成为哲学界探讨、争鸣的热点。本文拟从近期讨论中关于实践的几个突出问
婴儿持续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是一种具有遗传异质性和临床表现异质性的综合征,对其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促进了人们对胰岛素分泌和葡萄糖代谢调控机制的了解。近年来的研究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