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化一词最早来源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指的是人们进行的宗教祈祷活动。到德国古典哲学时代,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赋予了异化哲学内涵。随着分工、交换、私有制的出现,马克思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异化概念引入了经济学的范畴,提出异化劳动理论。随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阿莉森·贾格尔等的关注。贾格尔修正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思想,提出性别异化理论,即女性的生存状态和自己的意识、本性、本质相背离。在消费社会中,女性异化现象被赋予时代内涵,即妇女遭受消费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的双重压迫,在主流社会中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作为加拿大久负盛名的女性主义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为了引发人们关于女性社会地位、思想和身体的思考,阿特伍德在《可以吃的女人》中揭露了这种消费社会的女性异化现象,展现了消费与女性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引发人们对女性被全面异化困境的思考,探索扬弃异化,实现女性解放的途径。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论题的提出及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部分阐述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性别异化理论、消费社会及异化、阿特伍德和《可以吃的女人》作品背景介绍。第三章论文主体部分从女性异化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女性对异化的抗争这三个方面对《可以吃的女人》中展现出来的消费社会中女性异化主题进行分析。具体从父权制意识形态、经济依赖、消费主义文化和生态危机四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从消费异化、身体异化、精神智力异化、工作及家庭领域的劳动异化、母职异化五个方面进行了表现形式的分析;从身体的自由、意识的觉醒、自我的重塑、两性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五个方面进行了扬弃异化途径的分析。第四章探讨了《可以吃的女人》中女性异化主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历史局限性;最后,结语部分对整个论文进行总结。本文将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性别异化理论和消费社会时代特点相结合,采取理论分析与文本细读的方法对小说中体现出来的女性异化现象进行分析,力求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和性别异化理论,丰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对我国女性异化现象的消除和女性解放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