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在改革中取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得到了全社会广泛的认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是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一项全方位的重大战略性规划。这不仅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而且要求有效整合社会急剧转型期出现的多元社会关系,提高公众的政治认同水平,为改革开放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现代政治认同作为对于政治共同体、政府及其基本制度的认可和支持,以及对政治思想的认同和支持都是一种积极的、理性的政治认同,它是维系现代国家中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政治心理基础。因此,有效地增进和提高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对我国公众的政治认同进行深刻的分析,并针对我国公众政治认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路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共分四章。第一章概述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主要分析了政治认同的涵义、内容、特征和作用。政治认同是公众的政治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行为,属于政治文化的研究范畴,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人们依据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目标确定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党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以组织及过程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与这个政治组织保持一致,支持这个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二章专门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认同思想。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关于“政治社会化”、“意识形态”对政治制度的辩护功能、无产阶级国家的民主政治的论述,都包含着丰富的政治认同思想。恩格斯关于“利益”的论述、关于未来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思想等丰富了马克思的政治认同的思想。列宁提出的“灌输论”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政治认同思想的新贡献。第三章分析转型时期我国公众政治认同的状况。转型时期我国公众政治认同呈现出积极进展,这主要表现为政治认同的三个转变:从消极认同转变为积极认同,从本能认同转变为理性认同,从价值认同转变为绩效认同。转型期我国公众在制度认同、绩效认同和价值认同方面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第四章是针对我国公众政治认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性建议,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增强公众的政治认同:在政治认同的客体方面,重点构建公众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在政治认同的主体方面,提高公众的政治社会化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