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的前十年,江苏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居全国第7位。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江苏出现了一些城市化问题。深入研究城市化,并用研究成果指导城市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率的今天,城市化发展理应注重这两个方面。其中,质量又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通过城市化数量及其深层次分析发现,江苏的城市化水平总体滞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程度依次为:苏南地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城市首位度分析发现南京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处于极核状态。无锡、常州中心集聚能力逐渐变强,已经对其下的县级市以及周边地区产生了影响,剩余10个城市集聚能力较差。纳尔逊分析得出江苏特色产业主要集中为南京、苏州两个城市,8个城市相对而言没有任何特色产业,地区发展极不均衡。在行业发展方面,苏州、无锡、常州和南通4个城市在传统的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方面发展相对滞后,集聚程度较差。城市化质量研究则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动态分析发现经济和环境质量指标对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拉动作用最为显著。在此基础上,协调度分析看出江苏已经不再是世纪初的失调状态,如今已经转变为良好协调状态。静态分析包括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两个方面。基于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的角度构建评价体系,研究发现,社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然而质量并不等价于效率,一般情况下,两者往往是呈相反作用的。接下来即为城市化经济效率研究。效率研究同样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别衡量。静态方面选取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人口和土地作为投入要素,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作为产出要素建立投入主导型BBC模型。研究发现,江苏十三个城市发展状况总体处于规模报酬递增、不变阶段。因此,继续加大对江苏城市发展的投入是可行的。在动态分析方面,由于数据的限制,投入指标选定为劳动力、资本以及土地三个要素,研究目标为江苏十三地市市辖区。Malmquist指数分析发现,从2006-2010年的五年中,南京、无锡、常州和盐城四市处于规模效率递减阶段,四市劳动力和资本未能得到合理运用,在某些行业存在投入不合理现象。因此,对于四个城市而言,合理运用劳动力和资金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尤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