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井荷风(1897—1959)作为日本近代耽美派文学的代表作家,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永井荷风的创作贯穿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期,创作题材涉及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形式,可以说是一位能与森鸥外和夏目漱石比肩的文豪。永井荷风从青年时起就对法国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美国留学期间自学法语并大量阅读法语原文书籍,深受佐拉和莫泊桑的影响。他的创作前期受到西方自然主义的影响,发表了一系列作品;中后期则受到当时19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唯美主义文学的影响。与此同时,永井荷风青年时代流连花街柳巷的浪荡经历和作为文学者叛离世俗的精神,与唯美主义的从恶中发现美,叛逆、颓废的审美情趣、艺术至上的文学主张相契合,因此,在永井荷风的中后期作品中表现出明显的唯美主义倾向。从人生经历来看,作为中产阶级官僚家庭长子的永井荷风,肩负着继承家业的家族使命,因此,他的文学追求并不被家庭所接受。当时日本明治社会充斥着学习西方实业的社会风气,但不具备作为西方近代文明根源的自由、民主的精神内涵,荷风回国后作品屡次遭禁。对在“大逆事件”中无所作为的自己感到不满的永井荷风,对当时日本国内的现状感到愤慨与绝望,于是他将自己从社会中孤立出来,将这种孤独感倾注到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文学。从永井荷风的作品来看,其中后期小说中明显具有类似于作者自画像的人物形象,这些都可以称之为作家的分身。主人公在反映诉说作家自身思想的同时,在人物之间实现自我反省。纵观荷风一生的文学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对自然主义文学的模仿(1898—1903)、中期游学期间及归国后的探索(1903——1910)以及后期“大逆事件”后的成熟期(1910—1959)。在日本,关于永井荷风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围绕其小说创作的某一阶段综合分析其创作特征的并不多。在中国,关于永井荷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前期作品的分析上,因此,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论文将立足于永井荷风的中后期小说,主要以《隅田川》(1909)、《腕比ベ》(1917)、《濹東綺談》(1937)等代表作为中心,结合当时处于军国主义统治下的日本社会、永井荷风的文学主张与个人主义的生活态度等,通过分析永井荷风中后期小说中明显具有的“形影相吊”的特点,揭示荷风中后期作品的文学特征。本论文由“序言”、“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序言”部分主要是对研究动机、先行研究、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大意的说明。“正文”部分由四章构成。第一章,结合永井荷风的生平以及文学创作生涯,对永井荷风的文学创作阶段进行划分,明确永井荷风中后期小说的范围及特征,说明“形影相吊”的概念、由来与表现等。第二章从对荷风精神世界的分析和对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纳克索斯主义美学观的吸收,分析了荷风文学中“形影相吊”创作特点的根源。第三章和第四章通过文本解读,分析“形影相吊”的创作特点在其中后期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具体来说,第三章通过对《隅田川》、《腕比ベ》、《濹東绮談》三部小说的文本分析,揭示“形影相吊”的多重构造与特殊名词的象征意义。第四章通过对以上三部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析,结合其前期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考察永井荷风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女性观。通过其作品中对比、对立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揭示其“形影相吊”文学特征在女性主人公形象塑造中的运用。“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指出永井荷风中后期小说创作中“形影相吊”的创作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其在荷风文学中的地位。本论文结合永井荷风生活的社会背景、文学主张、个人主义的生活态度等方面,对永井荷风中后期小说中明显具有的“形影相吊”的特点进行分析,以此探讨永井荷风中后期小说的创作特征及文学魅力。永井荷风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不断吸收学习西方的文学创作理论,注重将日本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文学创作理论相结合,创作了大量的独具特色的小说。永井荷风在其中后期小说中通过创造一系列代表作家分身的主人公以及对比、对立的女性形象,建构了一种具有多重构造的“形影相吊”的文学特征。不仅如此,其中后期小说中大量运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词汇,更加凸显了其“形影相吊”的文学特征,共同建构了其独特的美学世界。可以说,永井荷风的文学创作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其中后期小说特征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永井荷风的文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