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是以哭的形式寄托对亡者的哀思,并贯穿丧葬仪式的始终,哭丧人作为一种专业“代哭”的群体近年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日益流行,其中,尤以乡村最为盛行。笔者在安徽省宿州市岳湾村的田野调查中发现,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哭丧文化流传日益广泛,甚至对于很多村里人来说哭丧人是丧葬仪式上必不可少的人员。哭丧人作为哭丧文化的主要载体,对整个哭丧文化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哭丧人,进而探究这种文化形成的根源,不失为一种以管窥豹的捷径。本文以哭丧人庞女士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她的人生经历、哭丧活动、现实生活与村庄生活等方面展开描述性研究,并从人类学的视角对这种哭丧现象做社会与文化分析,探究哭丧文化的传承与变迁,继而分析这种哭丧活动的性质与功能,其次,对于农村哭丧人的探究,必须把这种文化现象放在当地的社会环境中考查,笔者进一步探究了这种哭丧活动与乡村社会结构的关系,并综合以上分析哭丧人及哭丧活动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原因。通过对庞女士这样一个专业的乡村哭丧人的民族志叙述,结合文化功能、仪式等基本概念,借鉴结构功能学派以及费孝通关于乡土社会的相关文化理论,对一个村庄中的哭丧活动做较为完整的阐释,文中以庞女士的个人经历与村庄的发展变迁为分析的着眼点,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哭丧活动之所以在村庄中流行起来,一方面是对哭丧人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另一方面也是村庄中其他人获得需要的一种途径。从庞女士身处的乡村社会结构中分析,则是乡土社会中“礼治”所延伸出“孝道”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