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分子标志物或者组合是辅助肿瘤临床分型、指导精确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利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可能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杂合性丢失和异常的蛋白改变进行检测,并将已测序数据纳入进行联合分析,旨在鉴定可能用于食管鳞癌预后判断、早期检测的标志物及组合。 选择文献报道和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发现的总共50个微卫星杂合性丢失位点、6个高表达蛋白、以及22个高频突变基因作为候选分子标志,在食管鳞癌及其配对的手术切缘形态学正常的组织中进行初步分析,鉴定出6个杂合性丢失较高的微卫星位点和3个在食管鳞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而在手术切缘组织中不表达或表达极低的候选蛋白。在微卫星标志中,D3S2423的杂合度最高,为87.5%;D13S171的杂合度最低,为58.0%。LOH频率最高者为D3S1768(48.9%),最低为D3S2452(28.8%)。P53、COX2、ANO1等在手术切缘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5%(1/69)、1.3%(1/75)、0%(1/64),而在肿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4.0%(54/100)、30.8%(32/104)、25.0%(26/104)。对基因突变的分析结果显示,突变频率较高的为TP53突变39.3%(44/112)、TTN突变41.1%(46/112)、MUC16突变17.0%(19/112)等。将全部标志物进行组合分析,发现D3S1768、D13S171、D13S1493的LOH、TTN突变、以及P53蛋白高表达五标志物组合时,其中任意两个同时出现阳性的频率为82.9%;D3S1768、D13S171、D13S1493的LOH、TP53突变及TTN突变五标志物组合中任意两个在早期癌(Ⅰ/Ⅱa)病例中同时为阳性的频率为63.3%,高于任何单一标志的畸变频率,有可能成为食管鳞癌早期诊断的标志物组合。 Kaplan-Meier总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BRM1(P=0.016)、SYNE2(P=0.157)基因突变和COX2(P=0.079)蛋白高表达的患者的术后生存期相对较短。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现,PBRM1突变(P=0.012)、COX2高表达(P=0.044)与淋巴结转移(P=0.006)为食管癌患者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PBRM1突变/SYNE2突变/pN(有淋巴结转移)三标志物组合中至少两个指标为阳性的食管鳞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显著短于仅有一个指标阳性或均为阴性的患者(P=0.014)。提示其可能作为食管鳞癌预后判断的标志物组合。 本研究表明,食管鳞癌中存在较高频率的微卫星D3S1768杂合性丢失,包括P53的蛋白标志物组合有助于提高检测食管鳞癌的敏感度,PBRM1、SYNE2基因突变联合淋巴结转移可能作为食管鳞癌预后判断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