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定量分析视网膜色素变性外层视网膜条带长度、光密度及厚度在感光细胞凋亡过程中的改变特征及其与视力预后的相关性。
研究方法:获取22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22只眼及30例正常人30只眼的黄斑中心凹的水平扫描层面的OCT图像。利用ImageJ软件以5像素为宽度连续测量得出全层视网膜的纵向反射曲线。椭圆体带及嵌合体带的长度为鼻侧及颞侧该条带对应波峰消失处之间的距离。椭圆体带及嵌合体带的相对光密度定义为该条带光密度峰值与全视网膜光密度均值的比值。感光细胞厚度为外界膜波峰到视网膜色素上皮波峰之间的距离。感光细胞内节及外节的厚度分别为外界膜波峰到椭圆体带的距离及椭圆体带到视网膜色素上皮之间的距离。外核层的厚度为外丛状层与外核层分界线到外界膜波峰的距离或到视网膜色素上皮与外核层分界线的距离。
结果:椭圆体带光密度,感光细胞及外节厚度和外核层厚度改变遵循同一规律,即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其值在中心凹可正常或下降,越向周边其值逐渐下降最后消失,而嵌合体带光密度及内节厚度在正常与完全消失之间无下降区。在感光细胞凋亡过程中,OCT上最早可测得嵌合体带光密度及感光细胞外节缩短,其次感光细胞厚度下降,继而椭圆体带光密度下降,最后感光细胞内节缩短、外核层变薄。除外核层厚度外,余参数及椭圆体带、嵌合体带长均与最佳矫正视力明显相关。
结论:OCT上外层视网膜条带的长度、厚度及光密度均可作为有效参数用于评价感光细胞损伤的程度及视力预后。在视网膜色素变性外层视网膜形态结构尚未发生明显改变时,椭圆体带、嵌合体带光密度下降及感光细胞外节厚度缩短可作为早期感光细胞损伤的指标。
研究方法:获取22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22只眼及30例正常人30只眼的黄斑中心凹的水平扫描层面的OCT图像。利用ImageJ软件以5像素为宽度连续测量得出全层视网膜的纵向反射曲线。椭圆体带及嵌合体带的长度为鼻侧及颞侧该条带对应波峰消失处之间的距离。椭圆体带及嵌合体带的相对光密度定义为该条带光密度峰值与全视网膜光密度均值的比值。感光细胞厚度为外界膜波峰到视网膜色素上皮波峰之间的距离。感光细胞内节及外节的厚度分别为外界膜波峰到椭圆体带的距离及椭圆体带到视网膜色素上皮之间的距离。外核层的厚度为外丛状层与外核层分界线到外界膜波峰的距离或到视网膜色素上皮与外核层分界线的距离。
结果:椭圆体带光密度,感光细胞及外节厚度和外核层厚度改变遵循同一规律,即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其值在中心凹可正常或下降,越向周边其值逐渐下降最后消失,而嵌合体带光密度及内节厚度在正常与完全消失之间无下降区。在感光细胞凋亡过程中,OCT上最早可测得嵌合体带光密度及感光细胞外节缩短,其次感光细胞厚度下降,继而椭圆体带光密度下降,最后感光细胞内节缩短、外核层变薄。除外核层厚度外,余参数及椭圆体带、嵌合体带长均与最佳矫正视力明显相关。
结论:OCT上外层视网膜条带的长度、厚度及光密度均可作为有效参数用于评价感光细胞损伤的程度及视力预后。在视网膜色素变性外层视网膜形态结构尚未发生明显改变时,椭圆体带、嵌合体带光密度下降及感光细胞外节厚度缩短可作为早期感光细胞损伤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