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拟在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中,观察蛛网膜下腔注入不同剂量等比重布比卡因所产生的麻醉效果,得出一个比较合适的用药剂量,并比较CSEA和CEA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选择100例择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5-75岁,ASA分级Ⅰ-Ⅱ级,病人同意接受腰麻;无明显高血压;穿刺部位皮肤局部无感染;无凝血功能障碍;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无局麻药过敏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C、D、E五组:A组为硬膜外组,B组为11.25mg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组,C组为9mg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组,D组为7.5mg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组,E组为6mg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组。A、B、C、D、E5组病人均右侧卧位,选L3-4间隙作为穿刺点。 A组:病人侧卧位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硬膜外导管3-5cm,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流出后,固定硬膜外导管并以1ml/3s速度注入0.5%等比重布比卡因15mg(3ml),硬膜外腔留置导管。36mg分次注入硬膜外腔。 B、C、D、E组人侧卧位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腰麻针,见脑脊液流出后,分别将0.75%等比重布比卡因1.5ml、1.2ml、1.0ml、0.8ml混合脑脊液共2.0ml,以1ml/10s速度注入蛛网膜下腔后拔出腰麻针,向硬膜外腔置入硬膜外导管,头侧置管,置管深度3-5cm,硬膜外腔留置导管。回吸见无脑脊液及血液流出确定导管位置在硬膜外腔,固定导管后病人平卧。此为首次给药。各组首次给药后每隔5min通过针刺法测定麻醉平面,若20min后麻醉平面仍不能达到T9,每隔5min硬膜外追加0.5%等比重布比卡因11.25mg(极量为60mg),如仍不能达到外科手术要求,改用其它麻醉方法。 观察记录五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输液和灌洗液以及出血量。记录各组注药后至麻醉平面满意时的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及各组最高锐痛阻滞平面。麻醉平面满意后,用改良Bromage评分(BMS)评定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的程度。记录首次给药后BMS达3分出现的时间。记录手术结束后BMS达到0~1分的时间(麻醉恢复时间)。记录各组每种药物的用药总量,入室时(T0作为基础值)、注药后2min(T1)、5 min(T2)、10min(T3)、30min(T4)、60min(T5)的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如术中需追加局麻药,记录加药时的HR、MAP及30min内HR、MAP最低值,定义两者的差值为变化幅度。随访术后病人观察记录有无发生腰麻后头痛、暂时性神经综合征、马尾综合征及恶心呕吐等并发症,至出院结束。 【结果】: 1.五组患者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效果的比较B、C、D、E组麻醉起效时间、首量达最高锐痛觉阻滞平面和BMS3分出现时间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最高锐痛觉阻滞平面均高于D组(P<0.05);B组、C组麻醉起效时间均短于D组(P<0.05) 2.四组患者首次给药后麻醉效果的比较 E组首量麻醉神经阻滞不全发生率大于A组、B组、C组和D组,硬膜外腔追加布比卡因量多于B组、C组和D组(P<0.05);C~E组麻醉恢复时间要短于A组 3.首次给药时HR、MAP的变化 与 T0比较,A组的MAP在T1~T5均降低(P<0.01);与A组比较,B~E组的MAP在T2~T5均高于A组(P<0.05);与D组比较,B组、C组的MAP在T2~T5均低于D组(P<0.05)。 4. B~E组麻黄素用量均少于A组(P<0.05);B组、C组麻黄素用量均高于D组(P<0.05)。 5.术后随访各组病人均无发生腰麻后头痛、暂时性神经综合征及马尾综合征。 【结论】 老年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行 CSEA时,首次给予0.375%等比重布比卡因7.5mg,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效果良好,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是值得广泛推广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