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鼻咽癌是目前我国发病率最高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是其首选治疗方式。不同患者的肿瘤大小和侵犯部位各不相同,但通常中耳和内耳等听觉系统器官(鼓室腔、骨性段咽鼓管、耳蜗、前庭和内听道)都位于肿瘤靶区周边或与之相交。在鼻咽癌的调强放疗中,患者在接受靶区的放射剂量照射治疗时,听觉系统各器官均面临高剂量风险,将对患者放疗后的听力损伤造成不可逆的后果。现代放疗技术条件下,鼻咽癌疗后5年生存率已高达80-90%,如何改变疗后患者因听觉功能损伤而脱离社会的现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讨论在引入患者的MRI图像与用于调强计划设计的定位CT图像进行融合后,如何精确勾画并在调强计划中针对患者的听觉功能链进行保护。本研究共选取17例各分期的鼻咽癌患者,扫描获得MRI的T1WI和T2WI图像与定位CT图像融合,分别计算仅根据CT图像所勾画的肿瘤靶区和各听觉器官的体积和参考CT-MRI融合后的图像所勾画的体积,对比其体积数据和勾画效果,统计分析得知根据融合后图像勾画的肿瘤靶区体积通常小于仅根据CT图像所勾画的体积,且在融合图像上勾画的靶区相对更加精确。且中耳器官(鼓室腔和骨性段咽鼓管)在CT骨窗图像上勾画较好,而内耳器官(耳蜗、前庭和内听道)于MRI的T2WI图像上勾画更佳。在调强计划优化时,探讨在不降低靶区剂量数值的前提下,对全部患者分别采用限制各听觉器官平均剂量并提高优化权重排序的优化方案,与不限制听觉器官剂量的方案所获得的剂量数据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限制平均剂量并提高优化权重排序,能够在不损失靶区剂量的同时,有效降低各听觉器官的平均剂量。新增MRI的扩散张量成像DTI序列的扫描,使用iPlan计划系统的Fiber Tracking功能,针对MRI图像中的位听神经(蜗神经和前庭神经)纤维束进行追踪,并将其映射至CT图像中。在调强计划设计时,对其进行剂量限制。实验结果对比显示可在不影响靶区剂量的同时,降低位听神经纤维束的平均剂量数值。在鼻咽癌的调强放疗计划设计时,引入MRI的各序列图像与CT图像融合,发挥各自图像的优势,精确勾画肿瘤靶区和各听觉器官,并在不影响靶区剂量的前提下,降低各听觉器官的平均剂量,同时对于应用DTI图像追踪获得的位听神经纤维束进行剂量保护,探讨对于完整听觉功能链路的剂量保护,将患者的放射听力损伤发生率降至最低,以改善鼻咽癌患者放疗后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