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识别MSM人群在暴露前预防用药过程中服药动机的潜在类别,并分析潜在类别的发展变化趋势,探讨不同潜在类别与PrEP依从性的关系,提出增强服药动机、提高服药依从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国内外开展PrEP的后续研究及PrEP应用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以非概率抽样法在我国西部四个地区(新疆、广西、重庆、四川)招募MSM人群以开展口服PrEP预防HIV感染的临床试验队列研究。基线调查后,将符合标准的MSM纳入试验并随机分为每日服药组、性行为前后服药组和空白对照组,每隔12周随访调查服药动机、服药依从性等情况。本研究以每日服药组(每天口服一片TDF)为研究对象。利用1个、2个、3个、4个潜类别的线性估计、二次估计和自由估计的GMM探讨PrEP服药动机发展趋势及其潜类别个数。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探讨潜类别与每个随访期高服药依从性和每个随访时间点前两周是否漏服药物的关系。logistic回归探讨潜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338名MSM。2、GMM分析结果显示,自由估计的2个潜类别GMM的AIC、BIC和a BIC均最小,Entropy值最大(Entropy=0.890),BLRT检验和VLRT检验P值均小于0.05,模型拟合最优。此GMM将研究对象分为保护动机良好组、保护动机下降组。其中保护动机良好组有266名MSM,占78.70%,该组PrEP服药动机评分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并随时间变化有上升趋势。保护动机下降组有72名MSM,占21.30%,该组PrEP服药动机评分开始略高于保护动机良好组,但在服药12周后迅速下降,服药48周后又缓慢上升。3、保护动机下降组在服药12周后PrEP服药动机中威胁感知、反应效益、自我效能等动机促进维度得分分别较基线平均下降2分、2分、2分,P<0.05,下降程度分别高于保护动机良好组的0分、0分、1分,P<0.05;保护动机下降组在PrEP服药动机抑制维度(反应代价)得分上升11分,P<0.05,而保护动机良好组得分下降3分,P<0.05,两组的变化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药物因素方面,服药12周后保护动机下降组中分别有84.85%的MSM觉得药物吞咽困难、71.21%觉得药物的味道不舒服、83.33%不喜欢服用药物的剂型、60.61%感到了药物的副作用、59.09%感到药物使其身体不舒服,分别高于保护动机良好组的34.22%、38.22%、33.78%、33.33%、32.00%,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个人平均月收入(3001~5000元v.s.≤1000元,OR=2.890,95%CI=1.056~7.909;≥5001元v.s.≤1000元,OR=4.050,95%CI=1.364~12.02)、少数民族(OR=2.753,95%CI=1.180~6.425)是保护动机下降的危险因素,P<0.05。6、调整年龄、户口、民族、就业情况、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个人平均月收入、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后,保护动机下降组在12周、24周、36周和48周随访点前2周有药物漏服的比例分别为93.94%、95.65%、91.55%和94.20%,均高于保护动机良好组的69.64%、73.46%、74.58%和74.45%,P<0.01;保护动机下降组在12周、24周和36周高依从性率分别为5.71%、8.70%和19.05%,均低于保护动机良好组的40.38%、41.26%和42.33%,P<0.005;7、保护动机下降组随访60周后HIV感染率为6.94%,高于保护动机良好组的1.50%,P<0.05。结论1.MSM人群在口服PrEP过程中服药动机的发展趋势存在群体异质性,可分为保护动机良好组和保护动机下降组。2.PrEP服药动机与服药依从性呈正相关关系,重点关注服药后保护动机下降的MSM。3.今后对MSM人群的PrEP干预研究中,可通过改变药物的客观因素(例如药物的味道、剂型等),加强PrEP安全性、有效性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提高PrEP服药动机,改善服药依从性,增加PrEP保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