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正己烷外周神经毒性的时程变化特征,通过职业流行病学调查验证接触标志的可行性,寻找并探讨其早期神经毒性效应生物标志。方法:①对某电子企业2009年9名正己烷中毒患者进行调查,收集病人职业史并对接触毒物进行鉴定,对患者进行了神经专科检查和定期神经肌电图检查,分析中毒患者神经肌电表现的特征。⑦以闵行区某家具厂中接触正己烷的所有工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工人尿样,车间空气定点采样,用气相色谱法检测空气中正己烷浓度和尿中2,5-己二酮(2,5-HD)评价暴露水平,分析正己烷职业接触对健康的影响。③大鼠经口亚慢性给予正己烷,剂量分别为(0、104mg/kg/d、417mg/kg/d、1667mg/kg/d,通过特异性症状和病理检查验证外周神经损伤,采用神经电生理学方法在染毒过程中多时间点动态测定大鼠尾神经感觉、运动电位的波幅、潜伏期、神经传导速度等几项电生理指标,比较各指标在染毒中的时程变化顺序和趋势。并同时检测大鼠血清中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化酶(NSE)、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丝蛋白(NF)这几种可能的早期效应生物标志的水平。结果:①对9名正己烷中毒患者的调查显示,神经专科检查见跟腱反射、膝反射、桡骨膜反射、肱二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神经电生理检查显示肌肉自发电位增多、收缩时相位异常、波幅下降、运动单位时程延长,神经传导速度下降p<0.01),远端潜伏期延长p<0.01),波幅下降p<0.05)。经营养神经对症处理辅以运动锻炼治疗后9例患者均有好转(p<0.05)。②上海闵行此家具厂空气正己烷TWA浓度范围1.8-9.9mg/m3,受调查工人共206人,95.15%的受调查者提供了尿样,工人尿中HD浓度算术平均值0.50μg/ml,几何平均值0.33μg/ml,尿中HD浓度与空气正己烷TWA浓度存在一定程度相关(相关系数0.174 P=0.015);尿中HD浓度与工人正己烷总接触量存在一定程度相关(相关系数0.280 P=0.000);工人自觉症状与正己烷总接触量存在相关(相关系数0.159,P=0.045)。③正己烷染毒大鼠18周后,1667mg/kg·d剂量染毒组动物后肢瘫痪,瘫痪率81.2%,体重明显减轻,出现典型的外周神经中毒症状,病理学改变可见神经萎缩变细、轴索稀疏、间隙增大、髓鞘变性脱失变薄。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见感觉神经远端潜伏期延长78.78%,P<0.05,传导速度下降64.26%,P<0.05,波幅部分下降,各项指标4周时发生显著性改变;运动神经潜伏期延长264.02%,P<0.05,传导速度下降51.95%,P<0.05,波幅下降62.86%,各项指标2周时发生显著性改变。血清中可能的几种早期效应生物标志检查见大鼠血清中NSE、NF含量上升,P<0.05,最大上升幅度分别为122.94%、193.35%;大鼠血清中MBP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血清NGF水平在个别时间点下降,P<0.05。结论:①止己烷慢性中毒病例的神经肌电[电图出现肢端周围神经受损表现,下肢比上肢更严重,运动神经较感觉神经更易受损,但经治疗后恢复情况较好。脱离接触后几个月内病情仍会加重。神经肌电检查表现与临床病情演变转归并不完全平行,临床症状好转先于神经肌电图改变,在评估正己烷中毒患者恢复程度时即使临床表现好转但仍要注重神经肌电图检查的表现。正己烷中毒治疗以营养神经药物治疗为主,预后良好。②上海市闵行区受调查的家具厂工人暴露于较低浓度的正己烷,其中喷胶车间工人的接触浓度最高,致使尿中2,5-HD水平相应增高,在此点加强职业防护预计会有较好效果。在现行的接触限值下,能够保护工人健康。③正己烷对大鼠外周神经造成明显的毒性损伤作用,运动神经比感觉神经损伤更早更明显,神经电生理的各项指标异常改变早于与实际症状出现,并与神经行为症状有很好的相关性,其中外周神经传导速度和远端潜伏期较为敏感。血清NSE、NF灵敏度最高,浓度上升早于动物症状的出现,改变幅度大,可作为正己烷毒效应标志;血清NGF、血清MBP作为正己烷毒效应标志的意义仍需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