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风是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之一,其破坏力极强且常伴有大风、暴雨和风暴潮,容易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乃至人类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损失。认知和掌握台风的活动特点及规律,对台风预警、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围绕中国沿海的登陆台风展开研究,分析了1951-2017年间登陆我国台风(热带低压及以上级别的热带气旋)的个数、登陆时间、登陆地点等的变化特征;进而,在GIS中通过建立缓冲区和构建距离函数模型,在像元尺度分析登陆台风的影响频次、距离和范围等,并结合人口密度、GDP密度等指标的空间分布数据,分析和揭示登陆台风对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特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1951-2017年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资料,对近67年来登陆我国台风的个数、强度及登陆位置等台风活动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R/S法分析台风序列在未来时期的变化趋势。近67年从我国登陆的台风个数平均7.4个/a,总体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0.03个/10a。1-3月无台风登陆,6-10月是频发期,以8月最为突出。就强度而言,登陆台风的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高强度级别的台风登陆个数有所增加。R/S分析法表明,在未来时期台风的登陆个数及强度均将呈缓慢增加趋势。广东、台湾、海南、福建和浙江是台风在我国的主要登陆地;登陆位置具有向东、向北偏移的特征,且未来时期偏移趋势将持续。(2)登陆我国台风的影响频次及影响强度均呈带状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地区逐渐递减;并且随着影响频次及影响强度的增加,其对应的影响范围及所占比例不断减少。从像元尺度影响频次来看,1978-2017年登陆台风对我国陆地影响频次最多的为141次,受影响最频繁的区域是粤东、粤西、珠江三角洲、福建南部等沿海地区以及海南岛东北部、台湾中东部。影响强度最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台湾以及福建省泉州市、福州市及莆田市等东部沿海地区,海南东部、珠江三角洲、粤东、福建中东部以及浙江的温州、乐清、台州等东南部地区的影响强度次之。(3)登陆台风影响地区的人口、GDP因子以及综合承灾体脆弱性指数空间分布差异较为明显。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其他中东部省会城市,由于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高等原因,其承灾体指数最高;省会城市周边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的边缘如苏州、青岛、东莞等地区,人口较为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承灾体脆弱性指数较高;而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东部地区以及闽浙内陆的大部分地区,其人口较为稀疏,且经济产业较为单一,经济发展较慢,整体承灾体脆弱性呈现低值。(4)结合影响频次及综合承灾体脆弱性指数,对登陆我国台风影响地区进行灾害综合风险分析。结果表明,登陆台风对我国造成的灾害风险总体呈现由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地区逐渐减弱的趋势。其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闽浙沿海地区的灾害风险性指数最高,均在0.4以上;闽浙内陆、广东中东部、江西南部、江苏中部、安徽中东部、胶东半岛等地区,灾害风险次之。云贵高原、华中西部、渭河平原以及东北三省等地区的灾害风险指数最低,台风灾害风险程度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