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损伤监测的装配式框架结构震后性能评估

来源 :福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l730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一直是近来研究的重点,装配式框架结构由于地震作用而导致损伤,构件的强度和刚度等力学性能因损伤而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在地震作用下,虽然结构的抗震能力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结构就失效破坏,结构尚存在一定的残余承载力。对于遭遇地震作用后没有倒塌且具有适修性的结构,若将它们推倒重建,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浪费,正是由于国内地震的多发性以及大部分震损结构在修复后可继续使用,因而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后性能的评估十分必要。本文研究工作是在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015BAK14B02-6)“基于结构损伤监测的高层建筑震后性能评估方法”的资助下展开了以下的主要研究:(1)中性轴作为结构的特性之一,其测量较为容易且具备损伤定量判定的能力,已经相继在钢结构、盾构隧道以及桥梁中得到应用。本文将中性轴这一结构特性引入到装配式框架节点的损伤评估中,建立了基于中性轴移动的装配式框架节点损伤评估理论。评估理论的核心原理是通过测量,确定塑性铰区的平均中性轴位置,按照平截面假定原理进而得到塑性铰区的平均曲率,然后通过塑性铰的转动程度来定义塑性铰的损伤程度,进而评估装配式框架构件的性能。(2)建立装配式框架中节点有限元模型和两个装配式框架中节点的拟静力实验,应用有限元的分析结果和节点实验的分析结果,从有限元和试验的角度对比分析本文评估理论评估结果和基于变形、刚度、能量的单参数损伤评估理论以及传统的双参数损伤评估理论的评估结果,验证了本文损伤评估理论的可靠性。(3)本文提出了一种装配式框架整体的损伤评估理论,即先通过装配式框架层间最弱塑性铰进行框架各层的损伤量化,同时考虑框架各层的权重系数最终通过损伤加权得到装配式框架整体的损伤。评估理论的主要步骤是:①根据梁端和柱端的抗弯承载力比来判定梁柱组合体的出铰方式;②计算框架结构各个楼层各个塑性铰的塑性转动能力;③确定各个楼层的最弱塑性铰;④根据最弱塑性铰的转动程度来进行各层框架的损伤量化;⑤采用层间加权法,进行损伤加权得到装配式框架整体的损伤量;⑥根据装配式框架整体损伤量并结合相应的框架破坏等级分类标准来确定结构的损伤等级。(4)通过建立两层两跨现浇柱预制梁框架有限元模型和参考现有文献中的两层两跨现浇柱预制梁框架拟静力实验,分别从有限元和试验的角度对比分析结果,验证了本文损伤评估理论的可靠性。
其他文献
从配伍稳定性、泡沫性能、乳化性能和脱脂性能方面研究羧甲基壳聚糖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情况.结果显示:羧甲基壳聚糖与乳化剂OP配伍稳定性较好,对乳化剂OP的泡沫稳定性有
自2003年我国社区矫正开始试点探索以来,社区矫正对象的数量也随之逐年上升。而社区矫正作为有效预防犯罪和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对象
基于混沌细胞模型理论,提出估算和改变混沌系统频带的方法.该方法在工程上主要用于对混沌系统的频带估算和参数设计,经多个混沌系统数字仿真验证,该方法简便易行有效.
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当前红色文化发展面临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红色文化价值认同基础较为薄弱,红色文化传承方式相对陈旧,红色文化发展
1887年,美国学者威尔逊发表了著名的《行政学之研究》一文,此文的发表标志着公共行政学成为了一门脱离政治学的独立学科。在公共行政学百余年发展与演变的历程中,其无论在价
从理论界的层面而言,现阶段有诸多的研究人士对推荐系统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它的应用范围正在逐渐的拓宽。与此同时,与之对应的功能需求的数量也随之而大幅度的提升。举例来说,用户通常来讲会对实时性要求以及准确性要求这两个方面格外的关注。就现阶段来说,无论是在用户自身提出复杂程度较高的需求时,还是系统在分析用户所传达的需求的过程当中,均会运用到多回合模式。对于早期的机器来说,运用单回合模式的优势较为明显和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