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三黄茵赤汤对急性肝衰竭大鼠生化指标及程序性坏死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急性肝衰竭过程中是否发生程序性坏死。通过人源性肝细胞LO2进一步探讨急性肝衰竭发生程序性坏死的分子机制,寻找防治急性肝衰竭的分子靶点,为临床上使用三黄茵赤汤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取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正常组、模型组、三黄茵赤汤高、中、低剂量组、双黄醇组,每组8只(n=8),先予以连续灌药给药5天后,除正常组外,余各组腹腔注射10μg/kg LPS,30min后注射700mg/kg的D-GalN,复制急性肝衰竭模型。2天后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400mg/kg),取肝组织及血清。HE染色观察肝细胞结构的病理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RIP3蛋白表达。取LO2细胞按常规方法复苏后,置37℃5%CO2培养箱里,用含10%FBS和1%双抗的高糖DMEM培养液培养。MTT法检测不同浓度D-GalN对LO2细胞生存率的影响,并筛选出最佳浓度。通过以上实验测得的最佳D-GalN浓度及作用时间进行分组:正常对照组、D-GalN模型组、Nec-1组(Nec-160mmol/L预处理1h后再加入D-GalN)及三黄茵赤汤高、中、低剂量组(三黄茵赤汤高、中、低剂量预处理24小时后再加入D-GalN)。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率、坏死率及细胞内ROS水平,Hoechst/PI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免疫印迹法(WB)检测RIP1及RIP3蛋白表达,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RIP1/RIP3mRNA的表达。 结果: 与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组比较,三黄茵赤汤高、中、低剂量组、双环醇组均能减少血清中ALT、AST、TBIL,改善肝组织病理变化,下调RIP3的表达(P<0.05),其中高剂量及双环醇组效果最佳。在体外实验中,与模型组比较,三黄茵赤汤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提高细胞生存率和ROS的清除率,降低Hoechst、PI染色荧光强度,降低细胞晚期凋亡率、坏死率(P<0.05),下调RIP1、RIP3、Caspase-3及RIP1/RIP3mRNA的表达(P<0.05);其中三黄茵赤汤中剂量组降低细胞晚期凋亡率、坏死率,提高细胞生存率的效果最好(P<0.05),与Nec-1抑制剂组效果相当。 结论: 1.在D-GalN联合LPS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中,可能发生了程序性坏死,且三黄茵赤汤可以改善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功能,降低RIP3的表达,达到防治急性肝衰竭的作用。 2.三黄茵赤汤对D-GalN诱导的人源性肝细胞LO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中剂量组效果最好。 3.三黄茵赤汤可能通过抑制RIP3保护D-GalN诱导的LO2细胞损伤。 综上所述,三黄茵赤汤可能通过抑制RIP3介导的程序性坏死防治急性肝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