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离散变分密度泛函(SCF-DV-X<,a>)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对高岭石表面与AuHS<,2->、AuCl<,4->等含金络合离子及与金胶之间的界面作用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分子簇的选取原则以及高岭石的晶体结构特点,选取一个硅氧六方环及加在上方的三个铝氧八面体(一个为铝空位)作为高岭石晶体的分子簇模型,得到吸附体系的电子结构、化学键、体系总能量等参数.对实验室制备的高岭石/金胶体系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证实超微金微粒主要吸附于高岭石晶片的边缘,这种吸附与高岭石的结晶程度有关,结晶程度越高,吸附能力越差;相反,结晶程度越低,吸附能力越强.一般而言,吸附的有利位置是破碎高岭石的晶粒的边缘或生长台阶凹入处.分析结果还表明,体系中超微金粒单体的大小尺度约为2nm,这与理论计算值(1.3nm)十分接近.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制备AuCl<,4->、AuHS<,2->含金络合离子,并且在不同的温度、酸碱度条件下进行吸附实验研究.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微区分析以及能谱分析手段,在高岭石与AuHS<,2->离子作用体系中,分析作用后元素的分布特征.采用显微分析手段,研究了实际矿样中金的赋存状态,揭示了超微金与粘土矿物高岭石、伊利石等的密切关系特征,根据能谱分析结果,证明吸附在粘土矿物边缘的金粒为超微自然金,从金与As、Sb等的密切相关现象看,金主要以As、Sb等的硫代硫酸盐形成在于表生地下水溶液中,并通过粘土矿物吸附而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