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流行趋势明显,《2015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指出,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其中农村为44.60%,城市为42.51%,平均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因此有效防治心血管病发病率、死亡率刻不容缓;“血-脉-心-神”的动态平衡对维持心脏正常的生理功能及其主宰情志功能起主导作用,缺血是关乎血(血液成分、血流变等)、脉(管壁斑块、舒缩功能、内皮功能、微血管密度等)、心(心肌数量、缺血缺氧耐受度)、神(神经-内分泌激活)多维度的复杂事件;团队前期临床试验表明益肾健脾法、解毒活血法在8周结束时对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中医症候、心绞痛疗效、生存质量的改善等基本可达到相似的疗效,机制均涉及到内皮功能、炎症状态、血小板活化、治疗性血管新生等多个方面,但缺乏长期的临床随访资料,且在不同阶段辨证治疗的具体起效机制有待明确。 目的: 在明确中医辨证治疗稳定性心绞痛有效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宽观察时间和相关机制的覆盖面,深入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其起效机制。 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42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前提,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叠加辨证中药汤剂或丸药。借鉴前期临床试验研究,采取疗效自身前后对照方法,分别在0周、8周、24周、48周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取血备用,从症候疗效、疾病疗效、生存质量、血清指标改善等方面揭示辨证治疗的有效性,并从内皮功能、炎症、凝血、心肌细胞、神经内分泌等多个机制深入探讨其起效机制。 结果: 1、在证候、疾病疗效方面,在中长效硝酸酯类药物使用率减少的情况下,中医主症、总症、心绞痛、PSQI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仍显著降低(P<0.05),其中中医主症、总症、心绞痛积分在0-24周时间段迅速降低,而PSQI总积分则在24-48周时间段迅速降低。 2、在生存质量方面,中医辨证治疗对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度和疾病认知度均有改善作用(P<0.05),其中躯体活动受限在24-48周时间段得到迅速改善,而心绞痛稳定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则在0-24周时间段得到迅速改善。 3、生物学指标方面,中医辨证治疗在48周结束时可以显著降低血清ACTH、COR、sST2的水平,升高血清HIF-1α的水平(P<0.05),但在免疫学因子方面,辨证治疗虽可以降低HSP60的水平,升高TGF-β1的水平,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4、安全性评价方面,在48周随访期间,无任何不良心血管事件及肝肾功异常的发生。 结论: 1、中医辨证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心绞痛积分、睡眠质量积分及生存质量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2、“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的“益肾健脾”法和“解毒活血”法可以对稳定性心绞痛进行多靶点的干预,通过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炎症状态、凝血率,增加心肌保护,调节神经内分泌等机制,达到血脉通畅,气血环周不休,心有所养,神有所舍的治疗目的,区别在于不同时间段其侧重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