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末,解构主义(деконструкция)文学理论兴起于法国结构主义阵营内部,对结构主义主张的稳定性、整体性和范式性进行了质疑和批评,这一颠覆过程实现了文本的解放。后现代主义文学(постмодернистскаялитература)与解构主义相互关联,文本的自由化促使后现代主义文学以下典型特征的形成:文本的碎片性,文本的开放性,文字的游戏性,人物形象的反英雄,经典文学与大众文学界限的模糊化等。这一切都是在文本碎片碰撞、重组的过程中实践的,进而形成新的文本和指涉关系,新文本就是语言重组的场所,这种文本间的指涉关系就是“互文性(интертекстуальность)”。互文性概念由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Юлия Кристева,1941-)提出,经过学术界的热议和研究,法国著名批评家、修辞学家、结构主义叙事学代表热奈特(GerardGenette,1930-)以跨文本性理论使互文性理论最终系统化。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由现代主义发展而来,在俄罗斯则不然。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受19世纪俄国“黄金时代”优秀文学传统和近代俄罗斯社会变革的共同影响,与西方相异,有自己的成因:第一,心理分析方法多样。第二,视角和思维逻辑独特。第三,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与其带来的社会变革引起文学的反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й реализм,соцреализм)等对文学的要求影响着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最终形成。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互文性在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表现形式也风格独具。俄罗斯戏剧界将果戈里(Никола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Гоголь,1809-1852)的讽刺喜剧和契诃夫(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1860-1940)的四幕剧奉为圭臬。俄罗斯当代戏剧对果戈里和契诃夫既有传承又有发展,在20世纪各时期文学背景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新浪潮(новая волна)、新戏剧(новая драма)(或新新浪潮(новая новая волна))”[1]两个发展阶段特点最为突出,在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同步发展的影响下,出现了许多与经典作品互文的后现代主义戏剧作品。我们选取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俄罗斯当代戏剧作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樱桃地狱》(Вишневый ад Станиславского,2010),运用热奈特的跨文本性理论对其进行系统分析,阐释互文性理论应用在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戏剧中表现出的特征。绪论部分综述了学术界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理论及实践意义。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包含三个章节:第一章,概述互文性理论的提出和发展,着重分析系统化的互文性理论——热奈特跨文本性理论——中的五种文本指涉关系类型。第二章,根据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俄罗斯当代戏剧发展的影响,理清俄罗斯当代戏剧的发展脉络,重点分析“新浪潮”和“新戏剧”时期戏剧创作的特征。阐释互文性理论在俄罗斯当代戏剧中的两个主要表现——戏仿(пародия)和改写(ремейк)。第三章,运用热奈特的跨文本性理论,结合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通过对“新戏剧”代表作家博伽耶夫(Олег Анатольевич Богаев,1970-)的剧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樱桃地狱》(Вишневый ад Станиславского,2010)与契诃夫戏剧创作互文关系的分析,主要从互文时空构建,后现代游戏中隐含的互文关系,互文主题的建立三方面论证互文性在俄罗斯后现代戏剧文本建构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