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土地资源中的精华,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社会的稳定性能以及生态的可持续性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耕地的影响。当前,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特征,我们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耕地的快速非农化。耕地非农化的直接结果是耕地面积的大幅减少,进而危急生态安全,影响粮食安全和失地农民安置等。针对此问题,国家陆续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耕地的重大政策,要求全国各地-定要严格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并坚决守住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本文研究耕地非农化问题,旨在保护耕地资源,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辖以来,重庆市经济飞速发展,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有效防止耕地过度非农化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在耕地保护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重庆市耕地非农化进行研究。文章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与国外的相关研究情况,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介绍了耕地非农化的内涵、实质和途径及耕地非农化与耕地保护的相关理论。其中,耕地非农化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①土地用途由农用转变为非农用;②用途改变的目的在于获取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益;③耕地非农化是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地方政府和农民共同作用的结果;④耕地非农化是一种单向、不可逆的过程。其实质是土地用途竞争配置的结果,而国家建设占用、集体建设占用和农村居民点占用是耕地非农化的主要实现途径。土地稀缺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效用价值理论、人地关系协调理论利法学论构成了耕地非农化与耕地保护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介绍了重庆市的自然社会经济概况。第四部分对重庆市耕地资源现状及耕地非农化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重庆市耕地总量与人均耕地变化表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耕地质量较差,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非农化面积和耕地非农化率在年期变化上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即呈现出快速增长提高和缓慢减少降低两个阶段;耕地非农化面积最大的是渝北区、万州区和南岸区,耕地非农化率在空间区域上分为三类地区:急剧非农化区、快速非农化区和缓慢非农化区。第五部分运用“燃烧理论”和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研究区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表明,经济发展因素是耕地非农化的“燃烧物质”,人口、城镇化水平、农业科技因素和产业结构调整是耕地非农化的“着火点”,政策因素是耕地非农化的“助燃剂”,而经济发展驱动、农业集约化驱动和社会人口增加及城市化构成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力。第六部分建立模型对重庆市未来(2020年)耕地非农转化的量进行测度。预测结果表明,到2020年重庆市容许耕地非农转化的量为6.55万hm2。第七部分提出了重庆市耕地保护的举措,建议重庆市建立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完善目标考核制度;科学评估耕地价值,建立耕地保护专项基金;优化耕地利用技术水平,提高土地生产率:注重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差异性,耕地保护体现因地制宜。第八部分得出研究结论,并对后期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