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环境能否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关系到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绿色学校”作为传播人类精神财富、培养青少年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的重要场所,不仅能加深师生对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观念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对于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和道德水平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对我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实施的阶段性成果和经验进行系统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取商丘市绿色学校和非绿色学校的高中生为样本,重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样本的环境知识、态度、预期行为和实践活动四个方面的现状调查,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比较研究二者在通过“绿色创建”后高中生的环境意识水平异同,系统分析、挖掘影响中学生环境意识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商丘市绿色学校学生环境意识水平总体上优于非绿色学校学生,一方面是对我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的肯定,同时对在我国推广与拓展这一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根据本文的相关数据调查表明,调查对象在环境预期行为和实践活动方面表现不令人满意,这说明商丘市绿色学校环境教育过程中存有“知”“行”脱节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环境行为习惯不够重视,造成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此外,本文通过对高中生环境意识的现状调查可得,调查对象的父母文化程度、所在学校是否参与“绿色创建”活动、学校校园建设和环境教育理念、传播途径等是影响中学生环境意识培养的重要因素。“绿色学校”的创建对于促进环境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的紧密结合,提高师生环境意识水平、倡导校园环境建设和管理,改善校园环境质量,推动校园采取节能减排的实践行动,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应针对绿色学校在建设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加强,通过校本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开设,激励教师和学生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并带动家庭、社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水平,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