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话剧对民族传统戏剧的学习借鉴——兼及戏剧教育汲取戏曲养分的问题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henzhi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剧传入中国已经有百年历史。诚然,话剧是一种外来艺术,但中国戏剧人在各个时期进行着话剧民族化的探索,一直在向民族传统戏剧形式学习、借鉴、融合。经过几代艺术家的探索实践与研究,基本形成了中国话剧这个独特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许多前辈用毕生的精力探索实践与研究这个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加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出现了一些不加区别一味肯定外来艺术的倾向。本文探索中国话剧百年从未与民族传统戏剧分割的历史面貌,始终吸收民族传统戏剧的精髓,并且目前延伸到戏剧教育中,充分汲取戏曲养分的问题。  论文分五个章节开展论述。第一章为绪论,第五章为结束语。第一章,绪论部分通过对话剧研究的现状,确定了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着重介绍焦菊隐的话剧民族化理论与实践,黄佐临写意戏剧观的形成,欧阳予倩在话剧向戏曲学习的教育思想。展示了他们研究、探索和学习民族传统戏剧的真实历程,总结出他们在中西戏剧文化结合上的不凡成就,以及为中国话剧所做出的贡献。第三章,着重分析了话剧对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傩戏等特殊形式的借鉴。重点对话剧《伏生》、《秀才与刽子手》、肢体剧《1971》借鉴傩面具等元素,鲜明地刻画了人物性格,丰富了话剧的风格样式,突出强化了演员的表演,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话剧的良性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第四章,着重论述了在表演教学中,对传统戏曲的学习和训练,应是表演专业学生提高基本素质的基础。充分利用戏曲资源来助力话剧教学,不断接受戏曲养分,把戏曲的元素注入到话剧表演中,促进话剧中国化的发展。本章通过话剧《原野》充分借鉴传统戏曲元素、话剧《秀才与刽子手》程式化的表演方式,展示了话剧向民族传统学习与借鉴,将戏曲模式运用到当下的戏剧教学中的有益做法。第五章,结束语阐述了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戏剧,有着特殊的魅力。中国话剧要想健康的发展,就需要继续从民间文化的艺术精神中汲取营养。根深方能叶茂,唯有立足中国民族文化,并有效地将其整合于当代话剧的表演体系之中,使二者相互借鉴、互助成长,方能使中国话剧永葆生机。
其他文献
期刊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发布了《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重庆代替南京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历时八年零五个半月,直到1946年5月5日重庆临时政府的位置宣告终止,由重庆
期刊
期刊
作为海报设计的重要部分,公益海报的诞生就肩负了与商业海报不同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而中国元素又是中国情结的具象表达,以中国元素为主要表现图形的公益海报更是不胜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