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居(俗谓家屋)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文化建构,阐释其物质表象背后的丰富隐义早已成为一种良好的学术传统。作为一种文化的解释方法,学术界从象征人类学的视角解读民居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也已取得丰硕成果,并且在民居的文化内涵、空间布局与空间意义、建造仪式、象征符号等内容的阐释上都有了较好进展。可是现有关于民居文化意义的研究对象仍然不够全面,研究范畴局限于民居中单个或某一类组成部分或构件,理论深度、研究方法与调查基础也相对薄弱,而且存在重应用、轻理论的倾向,看重民居文化的现代应用价值却忽视民居文化演进脉络的深度挖掘,从而限制了在整体与宏观层面深刻把握民居建造与使用背后的文化逻辑,以及民居演进与社会文化环境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以侗族传统民居的文化阐释为切入点,选择侗族传统民居从建造到使用全过程所隐含的象征表达作为研究内容,采用象征人类学研究范式与分析框架,通过对核心田野点——广西桂林市龙胜县乐江乡宝赠村的深入调查,以及其他侗族聚居区的广泛考察,分别从建造仪式、空间格局、象征符号、象征秩序和观念意象等多个层面,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侗族传统民居表征空间形成的实践脉络,以及民居空间意义的表征方式,并在最后反思了现代背景下侗族民居空间文化表征的演化趋势与重构价值。论文的逻辑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十个部分。 导论部分为后续内容的展开提供引导,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对象、借鉴理论、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等内容,对论文中涉及的关键概念进行辨析,并详细介绍了论文写作的田野调查经历。 第一章是国内外研究回顾与文献综述。分别从象征人类学、符号学、空间与家屋、侗族传统民居四个方面,对与论文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与概括提炼,既可以作为本文研究必要性与重要性的一个基础,也可以视为对本文研究对象选择与研究内容确定的一种理论和实践支持,从而为后面的研究内容展开与逻辑框架构建提供理论铺垫。同时,本章的内容也具有承上启下和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后续研究主题的展开提供相互关联的逻辑主线。 第二章是宝赠侗族传统民居概述。通过对宝赠侗族聚落与传统民居的介绍,详细阐述了宝赠侗族的村落概况与聚落模式、村落布局与居住格局、民居类型与建筑形式等内容。通过本章的介绍与分析,可以大致对侗族传统民居的物质形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为后面不同角度的传统民居象征人类学解读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与现实支持。 第三章是建造仪式与象征表达。首先对宝赠侗族传统民居建造过程及其当中的仪式活动进行了详细描述,而且将建造仪式过程中最具特色的上梁仪式单独抽出进行全面描述,并简要探讨了其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然后借鉴仪式过程理论,深入阐释了仪式背后隐含的深厚而丰富的象征意义。分析发现,就整个传统民居建造仪式而言,“分隔—阈限—聚合”的经典演进路径依然存在,然而其中也包括了两个类阈限状态和一个以上梁庆典作为表达形式的阈限嵌套过程,而且所有的这些阶段性仪式过程其目的都是一致的。之后还着重探讨了仪式过程中阈限阶段的共睦态,以及仪式场域中所蕴含的结构隐喻。本章的分析不仅将现有仪式象征研究中以人为焦点对象的探讨拓展到了物的分析范畴,而且对仪式过程理论的实践解释与应用也起到了一定的深化作用。 第四章是家屋格局与象征蕴义。在详细描述宝赠侗族传统民居空间布局的基础上,以独立式家屋为例,对家屋中四种主要的空间区隔及空间意义的传递进行了深入解读。研究表明,宝赠侗族独立式传统家屋中,存在四个最为重要的细分空间——堂屋、伙房、主屋和谷仓,不同的细分空间传递了构成家屋空间的不同功能意蕴,而且每一个细分空间都藉由一个物质性的意义媒介物(分别对应为神龛、火塘、主床、糯谷)来实现空间意义的传递,并最终依靠它们分别表达的空间意义(共魂、共食、共居、共财),完整地体现了家屋的物质与精神内涵。 第五章是民居建筑与符号象征。在比较现有象征符号分类理论基础上,提炼出适合侗族传统民居的三类象征符号——关键性、工具性和指涉性象征符号,并对不同类型符号的象征意义进行了深入阐释。具体到宝赠侗族传统民居上,属于关键性象征符号的只有宝梁一种;体现工具性象征符号内涵的有四种——中柱、瓜柱、大门和主门;可以归入指涉性象征符号范畴的也有三种,即数字、语言(包括文字)和色彩。进一步分析表明,宝梁的象征意义涵盖了福、禄、寿、喜、财等五个方面的内容;中柱体现为家屋支撑与神佑象征;瓜柱借用葫芦来传递对家屋多子的祈盼;大门表达了主人对家屋招财、聚气和得水的愿望;主门则凸显了对家屋人丁兴旺的一种祝愿。不同种类、不同含义指涉性象征符号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侗族传统民居的物质与精神内涵,也使得民居建造的意义更加完整。 第六章是二元对立与秩序象征。分别从对立产生的秩序根源、秩序的象征表达形式和秩序的维持三个角度,得出由洁净与肮脏二元对立表征的三个秩序空间形式,即宗教活动、仪式空间和世俗生活,以及为了维持这种秩序结构而采取的两种常见手段——设立禁忌规则和对污秽进行净化。然后以此为基础,分别从上述空间视角,详细阐释了宝赠侗族传统民居建造与使用上洁净与肮脏两种不同秩序体系的物质与精神构建、秩序体系的维持与秩序规则遭到破坏后的补救措施。分析显示,无论哪一种空间类型,都存在与洁净和肮脏二元对立相似的象征表达,表达了不同空间对秩序维持与观念强化的目标追求。然而,无论洁净与肮脏的区隔界限、行为规则如何严格,对秩序的威胁和破坏总是难以避免,因此,建立针对污染和危机的化解原则及行动方案,对维护秩序结构的稳定性同样不可或缺。具体到宝赠侗族传统民居上,也有两种常用的秩序重构方式——净化和禳解,前者起到预防污染和化解危机两种功效;而后者则通过安神和除祟两种不同方式起到危机消解的作用。 第七章是象征渊源与观念意象。本章的主要目的,在于系统总结和概括侗族传统民居的象征渊源与观念意象。结果表明,宝赠侗族传统民居的象征表达既吸收了汉族的风水五行和阴阳八卦思想,也秉承了侗族传统文化中的诗性智慧和巫术信仰精髓,并在长期的采借与融合过程中演化出丰富的象征意义。对宝赠侗族来说,传统民居象征意义的表达虽然有多种媒介,如空间结构、建造仪式、符号使用等,可是如果从整体上考察,民居中传递的象征内涵事实上可以归纳为一个观念体系,它涵括了宝赠侗族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空间观、时间观、宗教观、阶序观、伦理观、生育观和幸福观等八种观念意象,而且每一种观念意象也分别能够从传统民居的物质、仪式、使用规范等方面找到对应的传递媒介。它们与民居建造和使用上的宗教—巫术仪式相结合,共同构成了宝赠侗族的整体幸福观念表达图式。 结语部分从实践的层面提炼上述不同视角有关侗族传统民居象征意义阐释的主要结论。指出侗族传统民居是实践基础上的一个表征空间,民居空间意义的形成与演化是实践基础上文化建构的结果。在意义的形成过程中,仪式实践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其他象征要素如亲属实践、符号实践和秩序实践等也有重要的贡献,而且总体来说,这些象征要素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侗族整体的幸福观念表达。 最后是余论部分。结合前述内容,探讨在文化涵化与政府政策双重作用下侗族民居的现代变迁,以及民居象征意涵消褪带来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并反思现代语境下侗族民居象征意义重构的价值所在。 作为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传统民居是社会文化实践的场域,因而传统民居的物质表象背后,普遍隐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意义,并以一种可见的方式呈现出来,侗族传统民居就是这样一个载体。本文以宝赠为田野点,揭示了侗族传统民居背后的深层次文化逻辑及其表征方式。从民居建造过程和使用方式来看,侗族传统民居并不冗长和复杂,可是几乎在每一个操作步骤、物质准备和行为规范上都蕴含着深厚的象征意义,并且由人及屋、由屋及寨,经过民居所扮演的中介角色,很好地诠释了侗族文化传统上“人—家—社会”之间的紧密关联及其互动影响。也正是藉由这种联系与互动过程,侗族文化中别具一格的自然、宗教、伦理等观念得以呈现和强化,并逐渐上升为本民族共同遵守的行动逻辑和集体意识。尽管传统民居提供了了解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良好窗口,然而作为一种更具现实意义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传统民居的变迁也是一种难以避免的自然逻辑和文化结果,而且变迁的总体趋势是民居的实用功能增强而象征意蕴弱化。这种变迁有其积极的一面,可是消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对侗族而言,文化涵化和政府政策的双重作用严重压缩了民居中象征意义的生存空间,并已威胁到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前景。因此,探索高效可行的侗族民居文化保护与实施策略,重构时代语境下侗族民居的象征内涵更加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