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其强大的生命力源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潜藏或散见于中华民族的“元典”之中。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首推《易》《诗》《书》《礼》《乐》《春秋》等“六经”,因《乐》亡佚,故中华元典实为“五经”。元典既是后世经典的源头,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渊薮。其中,被誉为“大道之源”“六经之首”“三玄之冠”的《周易》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元典之一,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周易》所蕴藏的文化基因中,“时中”是尤为重要的一个。“时中”是中国古人的卓越智慧,而《周易》正是“时中”思想的源头。为此,本文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视角聚焦《周易》中的“时中”思想,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和论述:首先,论述“周易”之名所蕴含的“时中”观。“周”有“周代”“周普”两解;“易”有“变易”“不易”“易简”三义。“周”“易”之义本身便蕴含着“时”的内涵,揭示了在时间长河中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脉动。其次,论述《易经》和《易传》中所蕴含的“时中”观。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周易》尚“时”。从各爻之“当位”“不当位”与吉凶判辞的关系可知,“时”义更重于“位”义,得“时”比得“位”更重要。第二,《周易》尚“中”。《周易》之“中”具有“中道”之内涵,依据《周易》经传里“中爻”与“得中”的情况可知,“刚中”“柔中”多吉,“中”优于“正”。第三,《周易》尚“时中”。通过对《乾》《坤》两卦所蕴含的“时中”精神分析可知,时时事事都当因“时”守“中”,唯行“中道”,方能得宜。最后,论述《周易》“时中”观的伦理意蕴与践行方法。《周易》关注“天道”和“人道”,主张“天人合一”,创立了一个“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宇宙伦理模式”。虽然《周易》的成书时代距离今天已经相当遥远,但是《周易》的“时中”观对中华民族之影响历久弥新,它为人们的生活处事以及人伦关系的处理提供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指南,其伦理意蕴也在人与自然之维、人际关系之维、人与社会之维中愈益彰显。《周易》被称为“寡过之书”,其“时中”观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今天的我们可在认识外部世界、完善自身修养中践行“时中”观,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伦理生活。“时中”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根柢,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文化基因,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规范着人们的伦理行为,为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伦理准则,对中华民族伦理观念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周易》之“时中”观都是我们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论。“时中”是中庸之德的要旨所在,是中华民族一直向往和追求的“至德”,它将指导我们走向道德人格的理想境界,亦将助力中华民族完成“旧邦新命”,实现复兴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