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性别意识贯穿于人类语言发展的全过程,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称谓语是语言词汇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方对另一方名字或身份的呼叫,同样也体现了性别和语言的关系。称谓作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社会行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和社会现实底蕴,它折射出了称谓语使用者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取向。它不仅具有社会历史意义,还具有文化现实意义。因此,称谓语的性别差异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语言本身系统性的认识,揭示性别这种社会因素同语言变异之间的关系,而且能帮助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更加正确地使用它,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试图从性别这一角度出发来研究汉语社会和英语社会男性和女性在称谓语上的差异,包括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所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以及差异的形成、强化以及变化的原因。本文主要运用综述法、分析法、归纳法,对比法等多种方法来研究称谓语的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是人类社会亲属称谓语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上,这种歧视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不同。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女性的歧视上,重男轻女的现象比较严重。与汉语亲属称谓相比,英语民族的亲属称谓语,具有强调男女平权,提倡人人平等的特点,歧视色彩没有汉语亲属称谓语浓。 男性和女性结合而产生的婚姻关系是亲缘关系形成的基础,夫妻关系更是男性和女性的直接对立,而且在这种关系中,他们用的称谓语是不同的,夫妻之间的称谓语深刻地反映了性别差异的存在。 姓名是称谓系统中最普遍,最重要的组成之一,也是最早出现的称谓之一。男性和女性作为自然性别划分的基础类型,在姓名的使用上也体现了各自的特点,具有性别差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及男性、女性社会地位的升降起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向多元化发展,两性之间的理解相互加深,但在新称谓语的产生过程中,仍然烙守了男女两性的对立规则,指称男性的称谓语在形式上是无标记的,而女性的称谓语则是有标记的,是反常的、特殊的。男性和女性社会称谓语的不对应会导致称谓语的缺位。而与性别有关的称谓语在发展过程中,词义会发生变化,褒贬的色彩有所不同,尤其是与女性有关的称谓语的语义色彩发生降贬。 封建宗法制是汉语亲属称谓语性别差异的形成原因。男女地位的不同以及文化意识和社会化的影响都使称谓语中的性别差异得到了强化,而随着语言交往活动的变化、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的变化和价值伦理观念的改变,称谓语所体现的性别差异也在发生着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化,都必须遵守语言固有的规则和惯性,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