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新型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广泛利用得到了国家的政策支持,成为了国家关注的热点。在能源改革期间,生物丁醇等可再生生物燃料正在取代化石燃料,重建能源消耗结构。目前,以餐厨垃圾作为丁醇发酵原料有效降低了发酵成本,这体现在:1.原料无需复杂预处理;2.餐厨垃圾中营养元素丰富,无需发酵助剂;3.伴随着丁醇的生产,发酵过程产生了可观产量的生物氢。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和烹饪习惯促进了食用油的消费,油组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5097824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o. 2021YFC2102203); 稀土产业基金项目(No. IAGM2020DB0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广泛利用得到了国家的政策支持,成为了国家关注的热点。在能源改革期间,生物丁醇等可再生生物燃料正在取代化石燃料,重建能源消耗结构。目前,以餐厨垃圾作为丁醇发酵原料有效降低了发酵成本,这体现在:1.原料无需复杂预处理;2.餐厨垃圾中营养元素丰富,无需发酵助剂;3.伴随着丁醇的生产,发酵过程产生了可观产量的生物氢。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和烹饪习惯促进了食用油的消费,油组分在餐厨中的含量较高,而发酵菌株无法利用餐厨油脂,油脂与其水解产物也是发酵抑制物。进一步缩减原料油组分预处理步骤,降低发酵成本,提高发酵强度和产量产率,解除发酵抑制,成为了目前丁醇发酵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究一种有效水解餐厨废油为梭菌提供可利用的发酵底物的菌株,从而减少丁醇发酵成本的新途径。研究结果可为含油餐厨垃圾生产丁醇发酵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首先通过厌氧富集-好氧筛选法快速从受餐厨废油污染的油泥中分离到一株高效利用餐厨废油生产表面活性剂的兼性厌氧菌株WO2,经16S r DNA分子生物学鉴定为Pseudomonas aeruginosa。通过形态观察及基本生理特征考察可知Pseudomonas aeruginosa WO2可在6%的盐度条件下生长,具有较强的耐盐特性。进一步研究其对油脂的降解能力,并分析其降解产物,发现在初始培养条件下,其对油脂的利用率可达86.5%,降解产物为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通过研究细菌耐盐及处理油脂能力,优化培养温度、接种量、体系p H,氮源种类等条件,提高细菌对餐厨废油的转化率。在最佳降解餐厨废油的条件下,研究了发酵动力学,测定了全过程的发酵液p H、脂肪酶活力、细胞生物量、餐厨废油利用率与鼠李糖脂生成量。结果表明,在37℃、4%接种量、体系p H为7.0、蛋白胨为氮源、发酵时间为120 h的条件下,Pseudomonas aeruginosa WO2对餐厨废油利用率达到了92.25%,生成了3.03 g/L的鼠李糖脂。Pseudomonas aeruginosa WO2能在发酵前48 h内快速降解77.76%的餐厨废油,在最佳发酵时间96 h时,餐厨废油利用率、鼠李糖脂浓度和转化率分别为87.56%、3.08 g/L和0.032 g/L·h。实验发现,Pseudomonas aeruginosa WO2利用可溶性淀粉的能力较差,更倾向使用油类物质作为自身生长底物。这也意味着使用Pseudomonas aeruginosa WO2处理混合底物(例如含油餐厨)时可以定向消耗油脂,保存可溶性淀粉。同时,Pseudomonas aeruginosa WO2具有优良的餐厨废油利用率和耐盐性,对有害环境条件表现出更高的抗性。考察真实餐厨垃圾的各组分比例后,发现较高的总糖含量。这意味着具有较强淀粉利用能力的梭菌可以利用餐厨垃圾作为ABE发酵生产底物。构建了Pseudomonas aeruginosa WO2和Clostridium sp.M6混合发酵体系,考察两种菌株接种的时间差异对发酵性能的影响,探究混合发酵产丁醇体系的稳定性及发酵机制。结果表明:在未对血清瓶内部驱氧时,Pseudomonas aeruginosa WO2与Clostridium sp.M6同时接种后发酵ABE溶剂总量趋近于零,同时无氢气产生。在12-48 h处理时间的实验组中,有0.27-0.43 g/L的生物丁醇生产,同时乙醇、丙酮及氢气的生产量均趋近于零。对各预处理时间的Pseudomonas aeruginosa WO2发酵液进行二次灭菌及钝化长链脂肪酸,未解除Clostridium sp.M6的发酵抑制。经过120 h的发酵后,检测到了0.32-0.56 g/L的生物丁醇与较低浓度的丙酮与乙醇。生物丁醇的浓度较二次灭菌前提高了18-30%,而各对照组的氢气的产量未得到提升。初步实验结果表明,接种Pseudomonas aeruginosa WO2去除培养基内的氧气,将餐厨废油部分降解至小分子脂肪酸的预处理步骤未明显提升Clostridium sp.M6的发酵效果。
其他文献
多光谱行人检测已经成为自动驾驶、安全防卫等全时段运行与监控的关键技术之一,而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光谱行人检测技术也已经成为了多光谱行人检测研究中的重中之重。目前存在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光谱行人检测技术相较过去虽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以下不足:1.目前存在的多光谱行人检测模型大多直接将原始的可见光图像与热红外图像作为输入,但通过热红外相机直接获取的热红外图像会受到道路上其他热源或物体因光照变热的干
静轴肩搅拌摩擦焊(SSFSW:Stationary Shoulder Friction Stir Welding)是基于搅拌摩擦焊(FSW:Friction Stir Welding)衍生而来的一种改进焊接技术,在焊接过程中,仅搅拌头旋转摩擦生热,而外部静轴肩只沿焊接方向进行摩擦滑动,在轴向力的作用下,对焊缝进行挤压成形,获得致密焊缝。本文以铝合金货车的在线焊接修补为具体应用场景,使用SSFSW进
隧道或坑道等封闭空间下的动力机械柴油机产生的CO2是一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气体,然而液氧固碳闭式循环柴油机能有效控制CO2排放,从而减少人体危害,但柴油在CO2氛围下燃烧存在失火、燃烧不稳定和机理不明确的问题。因此,探索新的柴油燃烧方式和燃烧机理是必不可少的。为了研究CO2对柴油在CO2/O2氛围下燃烧的影响,提出了柴油在该氛围下燃烧的量子化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CO2热解效应(CO2→CO+O·)、
集中供热系统作为我国北方城市冬季供暖主要的基础设施,消耗着大量能源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实现其节能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的供热形式仍是粗放式的,难以实现按需供热的要求,造成了能源浪费的同时也降低了热用户的体验,精准的供热负荷预测是实现集中供热系统节能运行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以北京地区某集中供热系统居住型热力站为研究对象,基于BP神经网络进行了供热负荷预测的研究。从影响因素、神经网络结构和划
随着“双碳”政策的推进与落实,建筑节能领域的研究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作为可应用于光伏一体化建筑的高效光伏器件,量子点太阳能电池在过去数十年间迅速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大规模工业生产的能力。Pb S量子点材料因其显著的多激子效应、可应用的中间带结构、可调谐的带隙宽度、宽的光谱吸收以及低成本高效的制备方法,是量子点器件极有潜力的光吸收材料,应用此类材料的光伏器件已经达到了14%的光电转换效率。论文主要利
圆形钢管有着截面双轴对称的结构特点,拥有对各轴相同的截面惯性矩,作为受压受弯构件十分有优势。其造型简洁、管壁平整,杆件可直接相贯焊接,风阻力系数小,建筑美学效果好。钢管结构在近年飞速发展,广泛应用到几乎所有领域的建筑工程中。钢管结构中均采用管壁较薄的空心钢管,往往在主管与支管相贯焊接的节点部位发生应力集中现象,因此钢管焊接节点的静力强度是最主要的问题之一。钢管结构长时间在高负荷高应力下服役,出现节
污水处理厂大量的剩余污泥亟待处理处置。由于传统机械脱水技术局限性,泥饼含水率高达80%以上,且脱水过程能耗高,难以满足后续处理处置要求。因此,在“双碳”目标下亟需研发高效、省能的污泥深度脱水技术。研究提出滤饼含水率低、截留性能好的新型污泥深度脱水技术。采用料液侧死端、驱动液侧扫流的死端正渗透进行污泥脱水,避免传统的两侧扫流时料液侧污泥流动性差、能耗高、浓缩率低等缺陷;独辟蹊径,巧妙利用正渗透过程中
大跨空间结构形式灵活、造型多样,在公共及工业建筑中广泛应用。此类结构多为柔性结构体系且对风荷载敏感,结构的风荷载作用面积通常较大,使得在强风作用下常发生破坏甚至倒塌,其多由风压脉动引起的结构振动导致,而对结构风振响应的分析计算,可通过风振系数进行考虑,但我国现行荷载规范对于此类结构并未给出相应的数据参考。因此,进行大跨空间结构的风振响应研究,对其抗风设计的安全性、科学性、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在
在风险复杂化与区域协同化的背景下,城市韧性也逐渐向网络化的研究范式拓展。其中,韧性资源作为城市系统在应对外部干扰时能否表现出预测预警、抵御吸收及恢复适应能力的基本内核,其网络化的组织模式对城市群的安全韧性发展意义重大。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空间,针对其韧性资源网络的相关研究不仅有利于韧性科学理论、复杂网络理论的再发展,更是事关我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一系列重大实践问题。基于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