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而作为架接课程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桥梁,课程政策则对课程标准的设置、课程内容的实施以及课程效果的评价等教学环节产生作用,也是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行的“幕后之手”。新世纪以来,教育部面向全国发起包括基础英语和大学英语在内的多层面英语课程改革,特别是推行多项举措改革在政策推行中暴露出诸多问题的大学英语。必须承认,比之过往改革,此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不管是力度上或是深度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并且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结果。社会总体外语水平尤其是青少年的外语综合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公众表现出更多的外语意识,间接推动了我国的对外交流,增强了国家综合影响力。然而尽管有了这样的阶段成绩,大学英语课程长期存在的“费时低效”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改革所呈现出的基本特点恐怕仍如戴炜栋先生所言,“不断升温,飞快发展,成绩巨大,问题犹存”。表面看来,错综繁复的原因共同作用,引起这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高认同,低成效”现象,但实则问题大都指向大学英语课程政策。因此,从政策文本入手,通过历史制度主义研究视角来认识和分析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无疑具有绝对重要意义,唯有这般,才能从源头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论文首先提出研究大学英语课程政策的背景和意义,指出研究难点、研究方法以及理论创新点;随后论文界定了主要术语,列出国内外对外语课程政策不同层面的典型研究,并根据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框架,梳理了大学英语课程政策的历史脉络,将其分为选择、强化和停滞三个阶段;通过分析不同分期的大学英语课程政策文本,结合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阐述大学英语课程政策机理发生了怎样的深层变化,并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政策变革中存在的路径依赖倾向;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大学英语课程政策嬗变背后的力量博弈分析,论文认为能否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政策创新,突破政策锁定状态,关键点在于推动政策向多种手段和机制协调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