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设计艺术从近代到现代的演变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vonne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以中国近、现代设计艺术的演变为核心展开的,通过梳理“西风东渐”背景下中国近、现代设计艺术的演变过程,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依托近代典型的设计史实与现、当代的典型设计案例,总结和揭示了中国近、现代设计艺术各个阶段的演进特征以及此过程中存在的本质问题及其“异”、“同”。目的在于“鉴古知今”,总结历史经验、展望未来。  中国设计在近代时期艰难曲折的转型过程,是中国设计史上最具革命性的一次转型,对中国当代设计的发展影响深远,造成这种转型的根源在于深层的社会观念、传统文化心理等意识转变。因此首先从近代中国人设计观念的变化源起入手,历时性地论述中西设计观念强烈冲突、被动“学西”、主动更新的整体时代特征。同时辩证地看待近代设计观念“被动”转型中的主动性以及现代设计观念“主动”转型中的被动因素,进而做出客观评判。  在如何学习西方的现代设计思想,并且有目的地根据社会现实筛选、吸纳西方的先进设计思想方面:通过对清末、民国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三个主要时段研究,论述了近代中国对西方设计与社会经济、生产关系之间“体用一致”关系的认识不足,走了一条盲目改良、中体西用的道路的过程和原因;认识到民国时期的“现代化”努力,对中国设计有一定推进,但是距离全面、彻底的改革还很遥远。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一轮中西设计思想的交融,中国逐渐崛起的经济、复苏的文化意识为理性地接纳、借鉴西方设计思想提供了条件,中国现代设计才步入一个真正多元、百家争鸣的时代。同时总结、反省近代中国接纳西方设计风格的误区,论述了中国当代设计风格理性折衷、良性发展的可能性。  在纵向分析的同时结合横向比较,从中国近、现代设计的变革语境、启动方式、变革手段以及变革效应等相似方面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论述了近、现代中国设计演变从“量变”到“质变”的本质不同及其社会原因。最后,结合平面、服装、工业、建筑设计四方面的具体实例,从设计本体、形式语言的流变这个角度,阐述了中国近代设计由传统向现代设计演变的过程,也是从中西设计语言形式的复制、杂糅走向合理性重构的动态过程。  设计教育作为设计理念演变的前沿阵地,无疑也从一个侧面进一步证明近、现代中国设计的艰难建构,尤其是女性设计教育的演变具有质的飞跃。通过对近、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发展的分析,从深层次上认识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智德双修”等人文理念早就蕴含在老一辈设计教育家的深邃思想中,迄今仍在启迪现代设计师:身处全球化环境,不能只顾匆忙“学西”,而应更多地解读历史、从新的视角理解历史、避免重复历史性的错误,更清醒地认识当代中国设计在继承传统与建构未来之间的许多成绩和不足,才能吐故纳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其他文献
采用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方法分别对TLA改性沥青混合料和基质沥青混合料进行了配合比设计并对其路用性能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TLA改性沥青中灰分的掺入,TLA改性沥
19世纪俄国伟大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于1840年5月7日出生在乌拉尔的福特金斯城。他毕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将俄罗斯的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相融合,并以独特的音乐风格在世界音乐
本论文的研究以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倡导回归本土知识,建构具有丰富性、多元性和反思性的课程文化。“美术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五”
人物画以人物形象为审美主体,塑造艺术家内心的人物形象来传递他对生活对社会的思辨,并借此寄托作者的丰富情感,这应是人物画研究的本体。此文主要运用历史研究、图像学、审美心
期刊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如何形成一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树立党员先锋模范形象,打造人民满意工程呢?平乐县委经过深层次调研,成立了构建党员先进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