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国务院颁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纲要》明确了我国知识产权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使知识产权法治环境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显著增强,知识产权制度深入人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平和拥有量能够有效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专利作为知识产权的核心,在促进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2011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52.6万件,超过日本和美国,跃居世界首位。最新统计显示,2013年我国共受理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237.7万件,授权131.3万件。而在1984年,首部专利法实施以来,从1985年4月1日到12月31日,我国受理专利申请数量9411件,授权仅111件,我国的年授权专利量在30年间,竟然翻了近一万倍!飙升的专利申请数量,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正在向创新型国家迈进的步伐日趋稳健,而另一方面,庞大的专利申请量引发了国内外对我国专利质量的密切关注。哈佛大学Vivek Wadhwa发表言论称,中国的专利盲目追求数量却忽视质量。英国《经济学人》则撰文认为,中国专利申请数量飙升,这是因为中国突然变得更具有创造力吗?国内很多学者也对我国专利的质量表示担忧,纷纷撰文指出当前弊病与解决措施。我国离创新型国家究竟有多远?一项统计表明,国内企业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至40%,要向国外专利持有者支付专利费;我国在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在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高技术含量领域,我国对进口的依赖性还很大。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现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因此,庞大的专利申请数量并不能满足我国建设创新国家的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协调专利数量和专利质量的共同发展。因此,如何提升我国专利质量,让我国完成从专利大国到专利强国的转变,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对什么是专利质量、如何评价专利质量、专利质量低下的成因等诸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提出具体解决对策,全面提升我国专利质量。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主题分别是专利质量、专利评价、影响专利质量的因素研究、提升我国专利质量的对策。第一部分基于现有专利质量定义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专利质量的语源含义,提出了“二维度下专利质量定义”,即时间角度下的专利质量与空间角度下的专利质量。“二维度下的专利质量定义”克服了当前专利质量定义不够全面的弊病,对全面把握专利质量的含义能有所借鉴。第二部分主要讨论专利质量评价问题。笔者先对专利质量评价做了简要概述,然后对现阶段比较经典的专利质量评价指标,专利数量、专利引证、专利维持、专利权利范围、专利地域范围五个指标进行了介绍,这五个指标基本覆盖了专利的技术质量、法律质量、经济质量。了解专利评价指标后,要对特定主体的专利质量进行全面评估,有赖于专利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笔者从构建专利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出发,阐述了怎样选择具体指标构建评价体系。最后,基于二维度下的专利质量的定义与专利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从专利数量、专利维持时间及其使用情况、专利权利范围、专利地域范围四个角度,辩证地对我国当前的专利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我国专利质量现状的成因。笔者分别从专利法律制度、专利政策、企业创新能力、公众知识产权意识四个角度出发,找出了影响我国专利质量现状的成因。第四部分则针对影响我国专利质量现状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分别提出了对专利法、专利代理条例、专利审查制度的修改建议,另外,还对相应的专利政策、企业专利工作、公民知识产权意识也给出了应对措施,以期对我国专利质量的提升略尽绵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专利制度的不断改进与完善,我国专利政策的理性化与科学化,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公民知识产权意识的觉醒,我国的专利质量一定会与专利数量协调发展。专利制度一定会一如既往地对我国科技的持续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