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进步及人类生活需求的发展,公众对城市空间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广场作为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在城市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边界是城市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的空间组织与划分还有赖于广场边界的界定。其限定的空间为人类提供各种活动的场所和条件。人群户外行为大多与边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活动就在此发生着转换、停留。游憩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之一,随着中国步入休闲经济时代,游憩者不再满足于以往观光式游憩,渴望在对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认识和交流,享受游憩过程的快乐。由于广场边界空间的特殊性,是物质交换、空间交流最频繁的区域,也承载了多种游憩活动。因此如何营造积极的广场边界空间,满足游憩需求是值得探讨的,以“游憩需求”为理念对广场边界空间的设计与营建具有多重的现实意义。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查阅文献,明确了广场边界空间及游憩行为的相关概念,总结了边界效应理论和游憩理论,对城市广场边界空间的范围界定、区域特征、形态构成、设计要素等展开初步认知分析,着重从空间结构、形态大小角度分析了广场边界空间,为后文研究做铺垫。(2)对主城区休闲广场边界空间人群游憩行为需求行进了问卷调查,分析了广场边界空间游憩人群的基本属性,游憩行为偏好、游憩行为限制因素、游憩行为特征,以及游憩需求。得出了游憩者对广场边界空间的游憩需求有空间形态多样、尺度合理、具有一定私密性;交通可达性较好、景观视线较好;基础设施与休憩设施数量合适、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绿化较好、养护管理到位。(3)对重庆市主城区8个城市休闲广场共计60段边界空间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别从宏观层面上的广场周边用地性质、广场内部功能分区、高差变化,以及中观层面上的空间形态、景观功能、环境设施和绿化环境进行统计,并根据宏观层面的广场周边用地性质以及竖向上的高差变化将广场边界空间分为5种类型:与道路相邻平地式边界空间、与道路相邻上升式边界空间、与建筑相邻平地式边界空间、与建筑相邻下沉式边界空间及与水体相邻上升式边界空间,为下文分类研究做基础。(4)针对每类边界空间在空间形态方面的空间形态与连接形式,景观功能方面的交通联系、景观视线与游憩活动,环境设施方面的休憩设施与基础设施,绿化环境方面的乔灌草搭配情况以及配置形式等方面的特征分别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共性问题以及差异性特征,为后文设计策略的提出打下基础。(5)基于游憩需求针对每类边界空间的共性问题提出总体设计原则和一般性通用策略。总体设计原则为领域性、交往性、安全性、自然性。一般性通用策略为(1)增强空间领域感、丰富空间形式。(2)丰富景观功能、增强交往性。(3)以安全为基础重点完善设施。(4)以美观为原则全面提升绿化。并根据每个类型边界空间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分别提出相应的策略:(1)与道路相邻平地式。(1)空间形态上:丰富空间形态,增加滞留空间。(2)景观功能上:完善交通组织;进行景观视觉设计。(3)环境设施上:增加休憩设施;完善基础设施。(4)绿化环境上:增加绿化形式、注意乔灌草搭配;定期修剪,注意后期养护管理。(2)与道路相邻上升式:(1)空间形态上:增加私密小空间,丰富游憩活动。(2)景观功能上:增加交通联系,利用梯道空间;美化边界元素,增加视觉美感。(3)环境设施上:利用地形高差增设休憩设施;完善基础设施。(4)绿化环境上:挡土墙立面进行垂直绿化;丰富植物层次,美化女儿墙。(3)与建筑相邻平地式:(1)空间形态上:柔化边界形态,利用“凹”空间。(2)景观功能上:合理组织交通,注意铺装设计;丰富视觉景观元素。(3)环境设施上:增强休憩设施的舒适性;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创意设施。(4)绿化环境上:利用植物软化建筑立面;增加绿化量,丰富绿化形式。(4)与建筑相邻下沉式:(1)空间形态上:柔化带状空间,利用点状空间。(2)景观功能上:合理设计高差界面,增强交通联系;合理利用高差界面,引导景观视线。(3)环境设施上:增加休憩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增加无障碍设施。(4)绿化环境上:增加绿化量,打造景观阶梯。(5)与水体相邻上升式:(1)空间形态上:柔化水岸线,打造融合的亲水空间。(2)景观功能上:增设出入口,增强交通联系;增强视线连通,美化挡土墙。(3)环境设施上:维护休憩设施;完善基础设施。(4)绿化环境上:精细处理硬质驳岸;美化自然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