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发病率高,但治愈率低。尽管外科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化疗、放疗的广泛应用使得胶质瘤的预后有所改善,但是大多数胶质瘤的预后仍然较差。少枝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oma, OG)占胶质瘤的4-15%,占所有原发脑肿瘤的2-5%,是常见的成人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也是第一个经临床试验证实其预后与肿瘤的基因特征有关联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研究发现这些对化疗敏感的少枝胶质瘤大都具有1p/19q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具有不同1p/19q LOH(或1p LOH)特征的这两类肿瘤在很多方面还有差异,如好发部位、肿瘤对放疗的敏感性及最终的预后等等。这些都说明在光镜下无法区分的这两种肿瘤可能是两类分子生物学特征不同的肿瘤,对它们的分型可能有助于临床的治疗和预后的判断。目前除了1p/19q染色体的差异以外,人们已经在两类肿瘤中找到了表达差异的蛋白,但是对差异蛋白与患者雨后的关联及最终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仍然知之不多,所以有必要对此进一步的研究。免疫组化是临床上常用的对病理进行辅助诊断的方法,操作简单,费用便宜,它可以通过对细胞内染色的有无进行定性,通过染色的位置进行蛋白的定位,并根据染色的深浅程度进行半定量的检测。我们此次使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已确定1p19q分型的患者的肿瘤标本切片进行半定量的蛋白检测,并探讨差异蛋白与少枝胶质瘤患者预后情况的相关性。胶质瘤病人的身体状况、活动能力及医疗需求等情况常用Karnofsky行为评分(KPS)来评估,将患者按照自己的身体状况分为11个等级,从100(无症状及体征)到0(死亡)依次递减。自从1948年问世以来,KPS已经成为应用最广泛的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的方法。一般认为分值大于60分的患者方可以耐受常规的癌症治疗方案或者可纳入临床试验。我们对已进行少枝胶质细胞瘤切除的患者进行随访,通过KPS评分对患者的术后身体情况进行评估,并与差异蛋白进行相关性的探讨。第一部分HMGB1、MAP2、UBA1、ATP6V1E1蛋白在不同1p LOH特征的少枝胶质瘤中的表达差异性目的:验证HMGB1、MAP2、UBA1、ATP6V1E1等差异蛋白在不同1pLOH特征的少枝胶质瘤中的表达并分析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验证HMGB1、MAP2、UBA1、ATP6V1E1等4种差异蛋白在23例1p杂合性缺失和21例1p正常的少枝胶质瘤标本中的表达的差异性结果:免疫组化对44例少枝胶质细胞瘤标本的HMGB1、MAP2、ATP6V1E1的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1pLOH组OG中的表达较1p正常组高,UBA1的表达在1p正常组OG中较1pLOH组高。结论:HMGB1、MAP2、UBA1、ATP6V1E1在不同1p LOH特性的少枝胶质瘤中的表达具有差异性,这些特异蛋白都有望用于免疫组化诊断实现对OG的分子分型,并进一步用于OG的预后判断和指导治疗。第二部分MAP2、ATP6V1E1蛋白与少枝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目的:探讨MAP2和ATP6V1E1两种差异蛋白与少枝胶质瘤患者预后情况的相关性方法:随访33例少枝胶质细胞瘤患者术后2年的KPS评分,将评分变化与MAP2和ATP6V1E1两种差异蛋白的免疫组化评分进行比较,探讨其相关性结果:MAP2及ATP6V1E1两种蛋白与少枝胶质瘤患者术后KPS评分进展有着显著地相关性,将两种蛋白的IHC评分整合后,这一相关性进一步加强。结论:MAP2及ATP6V1E1与少枝胶质瘤的化疗敏感性及预后有关,有望用于临床对于胶质瘤的预后判断、分子分型和指导治疗,并进一步探讨少枝胶质瘤的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