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L5背根神经节细胞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背根神经节中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变化,与电针治疗对照,研究针刀神经触激术的抗炎机制,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将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刀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参照陆志东等造模方法制备非压迫性髓核突出模型;造模后电针组给予电针治疗,针刀组采取针刀治疗,空白组及模型组不予治疗。检测并记录大鼠造模前后的后肢缩爪潜伏期,计算大鼠痛阈变化;各组大鼠随机抽取两只取L5背根神经节以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观察其细胞组织形态学变化;双抗夹心ELISA方法检测剩余大鼠背根神经节中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研究结果:1.造模前1天,各组大鼠热痛刺激缩爪潜伏期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造模后第3天,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针刀组、电针组明显降低,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电针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组相比,针刀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2.背根神经节组织HE染色光镜观察显示:空白组大鼠细胞结构完整形态饱满,核位于中央,大而圆,质均匀,核仁清晰,细胞质内充满颗粒状尼氏小体,髓鞘完整,排列规则,轴突清晰;模型组大鼠细胞出现皱缩、消亡,呈空泡样变,边界不清,形状不规则,神经纤维断裂,髓鞘不完整,周围有大量单核细胞增生;针刀组少量细胞核偏移,核仁大较清晰,髓鞘整体排列规则,周围有少量单核细胞增生:电针组少量细胞胞质溶解,核仁较清晰,髓鞘整体排列规则,出现单核细胞增生。3.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白细胞介素-1含量的比较,模型组(14.15±1.51 pg/mg)较空白组(10.01±0.55 ng/mg)显著升高,有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电针组(10.87±1.58 ng/mg)较模型组显著降低,有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针刀组(10.69±2.05 ng/mg)较模型组显著降低,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针刀组较电针组含量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白细胞介素-6含量的比较,模型组(5.54±0.74 ng/g)较空白组(4.19±0.58 ng/g)显著升高,有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电针组(4.74±0.82 ng/g)较模型组降低,但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刀组(4.30±0.54 ng/g)较模型组显著降低,有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针刀组较电针组含量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5.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的比较,模型组(112.94±11.17pg/g)较空白组(77.96±13.84 pg/g)显著升高,有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电针组(84.06±6.27 pg/g)较模型组显著降低,有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针刀组(81.54±5.60 pg/g)较模型组显著降低,有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针刀组较电针组含量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刀能通过对背根神经节IL-1、IL-6和TNF-α含量的调节,减轻其炎症反应,这种抗炎作用可能是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重要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