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也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长期以来,史学界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研究,分歧众多、百家争鸣,呈现出一种众说纷纭的态势。尤其是21世纪以来,对于辛亥革命问题的研究论文占到近代史学研究的相当大一部分比例,取得的相关学术成果也是丰富多彩的。到2011年,辛亥已走过百年的征程,它的历史使命也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地延续和传承下来,丰富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文化积淀。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进行研究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各派思想百花齐放,这也是笔者对此选题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关于革命性质的研究主要可区分为两大派别:一是内地学派,认为辛亥革命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二是台湾学派,认为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或者国民革命。二者结论的不同,主要源于衡量这场革命性质的标准不同以及对当时经济发展状况和阶级的基本力量认识不同。前者注重阶级性,一味强调阶级斗争与演变;而后者更注重社会性的研究。他们只是因为研究角度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双方都使用阶级分析法,结果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和对立。本文在研究中对已有的文献资料和学术论文加以整理,梳理学术界对辛亥革命性质研究的已有成果和观点纷争,关注最新的研究发展动态,从中加以归纳和总结,并采用历史比较法、阶级分析方法、社会史学研究方法、宏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等从更全面更立体的角度对辛亥革命性质进行分析,最终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出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新见解。文章大体分为以下三大板块,七大章节内容:第一大板块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包括选题缘起、文献综述、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相关资料来源、文章的创新与不足四个部分。第二大板块是正文部分,主要包括第二、三、四、五、六章节的内容,也是全文的核心部分。第二章主要是从近代工业化与辛亥革命性质的关系方面考虑,发展现代工业并非资产阶级专利因而得出对革命性质的重新认识。第三章主要是从辛亥革命后的政府与辛亥革命性质的关系方面考虑,消除革命性质研究中使用阶级分析陷入的自相矛盾。第四章主要是从自由、民主、人权与辛亥革命性质的关系方面考虑,突破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是资产阶级专利的传统思维模式。第五章主要是革命领导人孙中山的社会属性与辛亥革命性质的关系方面考虑,走出已有的对孙中山评价的误区。第六章主要是通过对辛亥革命性质认识的五个关键要素(领导者、主力队伍、特殊群体、革命区域、浅层革命目标与深层革命目标)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对辛亥革命性质的认识:上层精英领导特殊群体在城市发动的民主共和革命。第三大板块是结语部分,概括和总结辛亥革命性质研究的成果和一些新变化,并对进一步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表达美好的愿望和预期。本文认为,要准确认识辛亥革命的性质,消除对立和分歧,就必须走出传统的简单阶级分析法的怪圈,力求摆脱“阶级优劣”的思维惯性,推动辛亥革命的研究进一步向前发展。如此,似可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探寻辛亥革命之“庐山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