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以来,人们在硬骨鱼中发现了一种新型免疫球蛋白,如在斑马鱼、虹鳟鱼、红鳍东方鲀和鲤鱼中分别发现了IgZ、IgT和IgM-Z,虽然命名不同,但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它们都属于同一家族。因其为硬骨鱼特有,现在趋向于将其以硬骨鱼(teleost)首字母定义命名为IgT。IgT的重链基因位于可变区基因连锁群和μ链恒定区之间,有独立的D区和J区,其恒定区的数目大多数为4个。IgT具有多样性,在不同种的硬骨鱼中,IgT的结构类似但功能不完全相同;而在同一种鱼中也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IgT。目前对IgT的功能研究较少,其中虹鳟鱼IgT的功能有了较清楚的结论,发现其在虹鳟鱼的粘膜免疫中发挥很大的作用。鲤鱼中报道了两种IgT,一种是IgM-IgZ嵌合体形式,另一种包含四个恒定区,命名为IgZ1,但本实验又克隆出不同于两者的另一种IgT,并对其在粘膜免疫中的功能做了初步研究。本研究通过分子克隆得到鲤鱼的一种新型免疫球蛋白的重链C区的cDNA片段,为了对比分析同时克隆出鲤鱼的IgM、IgM-IgZ和IgZ1的重链C区cDNA。通过对此cDNA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多肽结构预测、与其它硬骨鱼IgT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和进化分析,最终确定克隆得到了鲤鱼的一种新型免疫球蛋白,命名为IgT。用RT-PCR方法对四种免疫球蛋白在鲤鱼体内的组织表达差异进行了分析,分别利用Real-time PCR和RT-PCR技术检测了经豚鼠气单胞菌浸泡刺激和肌肉注射刺激后的鲤鱼体内多种组织中四种免疫球蛋白的表达变化,从而对新型免疫球蛋白IgT的粘膜免疫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克隆得到的鲤鱼IgT重链C区cDNA序列全长1395 bp,由1251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和144bp的3’非翻译区(3’-URT)组成,其中ORF区编码416个氨基酸的前体IgT,可形成4个免疫球蛋白样区。序列分析表明,鲤鱼的IgT与鲤鱼的IgM-IgZ和IgZ1同源性分别为67.4%和51.0%。系统进化表明,鲤鱼的IgT与其它硬骨鱼IgT序列处于同一分支上,且与鲤鱼的IgM-IgZ亲缘关系最近。利用RT-PCR方法检测了四种免疫球蛋白在正常鲤鱼组织中转录水平的表达差异,其中IgM的水平高于其它三种Igs,且分布较广泛,在头肾、后肠、鳃、脾脏等组织中都有较高的水平;IgT在头肾中的表达水平最高,其次为血液和鳃;IgM-IgZ和IgZ1在头肾和脾脏中较高水平的表达。将灭活的豚鼠气单胞菌通过不同的免疫方式刺激鲤鱼后IgM、IgT、IgM-IgZ和IgZ1的表达变化模式不同。浸泡免疫后,相对于对照组IgT在各组织中免疫后7天时出现明显的上调趋势,随后有明显的下调,直到在免疫后21天时有很明显的上调趋势且达到最大值。而IgM水平一直较高但变化趋势不明显。经过肌肉注射刺激后,各组织的IgM和IgT的表达水平在刺激后7天时有上调趋势,随后上调倍数持续升高,到第28天或35天时开始下降。但不同组织中的变化模式不完全相同。通过分析结果,表明鲤鱼的IgT、IgM-IgZ和IgZ1在粘膜免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免疫应答的早期发挥主导作用。系统免疫中,IgT可与IgM共同参与系统免疫应答,且在免疫应答的早期发挥较重要的作用。总之,本实验克隆得到鲤鱼的一种新型免疫球蛋白IgT的重链C区cDNA序列,并检测了多种Ig在灭活的豚鼠气单胞菌浸泡免疫和肌肉注射免疫后的鲤鱼体内中转录水平的表达变化,通过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了IgT在鲤鱼粘膜免疫中的作用。本实验为以后进一步研究鲤鱼免疫球蛋白的种类和功能,以及免疫球蛋白的进化、鱼类的免疫系统等提供一定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