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织物中带有文字及其相关图案的并不少见,这些文字的制作工艺涉及织造、刺绣和印染等,文字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因功能不同而各异,有的侧重图案修饰、有的侧重文字本身的表达含义,或以图案、或以题字或以印章等形式出现。然而,学术界对这些古代织物中的文字及其图案尚缺乏一个整体性的研究,故本文以中国古代织物中的文字及其图案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法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古代织物中的文字及其图案进行了尽可能系统的搜集和整理。通过相关的研究,力图揭示文字与中国传统的织造技术、刺绣技术、印染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对织物中文字的影响。论文内容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基于中国古代织物中的文字及其图案与工艺、经济、文化等之间联系的研究视角,阐述本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通过对与本课题相关的数据库论文以及专著的数据分析,阐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指明本课题选题的依据,再次,对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评述。最后,对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范围进行了相关界定。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为织造篇。第二章为中国古代文字锦中的文字及其图案,首先,从整体上将中国古代的文字锦进行了分类,将其划分为汉晋时期的铭文锦和唐代以后的文字锦两大类,然后分别对这两类文字锦出现的技术、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第三章为缂丝作品中的文字,主要从缂丝工艺、缂丝文字的分类、缂丝中的印章文字、影响缂丝文字发展的因素四个方面系统地对缂作中的缂丝文字和印章文字进行讨论和研究。第四章为中国古代织款中的文字,首先从织款的概念入手,将古代丝织物织款分为机头织款和缂丝织款两大类,然后分别再对两者进行细分,并对其功用做了详细的论述,同时分析了它们的形式和特征,阐明了织款的变化与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相关性。第五章为刺绣篇。介绍了刺绣工具与材料、刺绣的工艺流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刺绣针法与刺绣文字的关系。其次,对中国古代刺绣作品中的文字特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根据古代刺绣的用途,系统地阐述了各个时期书画艺术绣和日常生活绣中文字的特点。第六、七、八章为印染篇。这三章分别从中国传统夹缬、蜡缬、灰缬的工艺入手,分析其中印染文字的特点,并对影响其发展的内外因素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通过研究,本文有以下认识:1、笔者认为汉晋时期铭文锦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首先,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是中国谶纬学说最为流行的时期,铭文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习俗。其次,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愿望和对“文景之治”时期的追忆。最后,铭文锦延续了丝绸作为尸服的功用,当织造技术和汉字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在汉锦上出现图文并茂的情况,文字主要用来表达人们强烈的心理和社会愿望。2、中国古代丝织物的织款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机头织款的变化反映了政治、经济环境的变迁,从官营作坊的“物勒工名”到民间作坊“商标”、“广告”功能的转变,无不反映了封建官营作坊制度在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西方商品大量涌入的情况下逐渐瓦解的过程;缂丝织款的变化则更多地反映了文化上的变迁,从宋代缂丝织款处于画面的隐晦之处到明代缂丝织款处于显著之处,反映了当时艺术作品署名方式的变迁,同时也折射出文化艺术作者地位的提升。3、刺绣文字的用色一般采用青、黑两色系颜色,这些颜色的绣线也很容易找到,而刺绣工艺灵活多变,因此,从针法和用色上看刺绣文字均较容易实现。并且,中国的刺绣与书法、绘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书画习俗的变化对刺绣文字有着很深的影响,特别是宋代之后文人画的兴起,使得刺绣绘画作品中更多地融入了以题字和印章等形式出现的文字。4、顾绣作品中的“皇明顾绣”这一绣印应被作为明代刺绣作品的重要依据,首先,“皇明”一般是明代人对当朝的尊称。其次,有清以来大兴文字狱,清代顾绣中如果出现“皇明”两字,定会招来杀身灭族之祸。因此,笔者认为,传世的顾绣作品中如果出现“皇明顾绣”刺绣印章,断定其为明代的产物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的(赝品除外)。5、现存的韩希孟《藻虾》很可能是一幅复作,前一幅作品由于某种原因或出售或遗失,韩希孟因此绣制了第二幅作品,并且亲手在绣品上署上“辛巳桂月绣于小沧洲韩氏希孟”。这一署名一则反映,顾寿潜一家当时并没有居住在“露香园”,而居住在小沧洲。二则反映,韩希孟重绣《藻虾》后,对人世的变迁感慨颇多,手迹其绣品上。这有可能是《藻虾》上出现韩希孟手迹,并且跋文的撰写时间早于绣品时间的最有可能的一种解释。6、纺织史学界一直以来用辽代南无释迦牟尼佛夹缬绢中的汉字一正一反现象来说明其为夹缬绢的证据,几乎不谈如何使“南无释迦牟尼佛”七个字左右两端完全一致的办法。笔者认为,可使用半版加片法实现“南无释迦牟尼佛”七个字左右一致,即将待印染的丝绢对折,并用一条与“南无释迦牟尼佛”七字长宽一致的金属薄片隔在对折丝绢间相应的位置,并将两块夹缬版夹紧,印染即可得到想要的效果。7、宋代以后,蜡缬在中原地区迅速消失主要是由三方面因素决定的,宋代染缬禁令的颁布造成蜡缬发展环境恶化,构成了阻碍其发展的重要政治因素;宋代蜡缬原料的缺乏是影响蜡缬发展的重要经济因素;灰缬的产生是蜡缬在中原地区消亡的重要技术因素。蜡缬虽然从技术角度上看,可以毫无阻碍地实现印染文字,但中国古代蜡缬织物中却很少发现文字纹样,其主要原因正是宋代以后,蜡缬工艺在中原地区迅速消失,从而失去了蜡缬文字发展的技术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