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三部分进行辨析:第一部分:通过分析《明史·西域传》之八答黑商条内容,本文得出结论:《明史·西域传》把“八剌黑”误作“八答黑商”,将两者混为一谈。永乐十二年(1414年)陈诚一行出使西域诸国时,并未到过八答黑商城。《明史·西域传》称“十二年,陈诚使其国”,有误。第二部分:主要分析15世纪帖木儿朝与羽奴思汗关系的演变。(1)沙哈鲁、兀鲁伯统治时期,帖木儿朝从生活方式与思想文化方面对前来投奔的羽奴思汗施加影响。其结果是,羽奴思汗在返回东察合台汗国后,最终同坚持游牧传统的一部分蒙兀儿人分道扬镳。1485年,羽奴思汗占领帖木儿朝辖地塔什干,其定居城市的目标得以实现。(2)卜撒因统治时期,帖木儿朝派羽奴思汗去抵抗也先不花汗,借此来钳制东察合台汗国的进攻。最终卜撒因的策略得到实施,有效地遏制了东察合台汗国的复兴势力。羽奴思汗在哲德干独霸一隅,正式拉开了东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的帷幕。(3)卜撒因死后,中亚形势发生逆转,羽奴思汗开始反控帖木儿后裔。正是在调节乌马儿·沙黑与速檀·马黑麻之间纷争的过程中,羽奴思汗最终夺取了塔失干并在此地建立了牢固的统治。通过分析,本文认为:15世纪中亚地区的势力角逐以及他们之间连横合纵关系变化的迅速性,决定了中亚地区的发展动态。第三部分: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中亚各种势力争夺撒马尔罕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复杂。1512年4-5月间,乌兹别克人乘波斯军被遣散之机,从突厥斯坦出击进军布哈拉,巴布尔也领军自撒马尔罕前去迎战。两军在库耳·马利克附近交锋,而巴布尔最终战败。关于这次战役,《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称巴布尔率军四万人在库耳·马利克一地被三千乌兹别克人打败。此说系夸大之词。本文通过分析16世纪初巴布尔所控制的实际兵力、周边领主与蒙兀儿人的态度与行为、宗教矛盾引发的民心问题,得出结论:巴布尔在库耳·马利克战役中不可能召集到数万兵力。正是由于他兵力薄弱、没有实权,帖木儿后裔之间互相争斗,才致使他始终也未能稳固地夺得撒马尔罕,几经周折而终究无果。帖木儿后裔在争夺河中统治权的斗争中,全方位地输给乌兹别克人,而最终被其所驱逐,从而消失于中亚的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