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外来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经过传播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引领中国走上了既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所描述的也不同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过程既是中国社会深刻的变革与转型的过程,也是文化的融合与重构的过程。于各种思潮之中,为何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化重构?一方面是出于中国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具有某些方面的相通,中国存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的文化基础。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正确的思想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因此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社会背景着手,分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文化条件,进而从不同范畴讨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相通,寻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文化基础,使人们从理论高度对这一有着必然性的历史过程有更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指导中国文化发展的具体实践。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起和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等。第一章是从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角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条件。一个社会必然要有主导的文化观念与价值体系,第一章首先分析中国原有的制度危机与儒学作为封建社会主导文化的衰落与终结,指出中国不仅需要社会制度的彻底变革,与之相伴也必须进行文化的转型与重构,这是外来文化传播的时代与文化契机。在此基础上分析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人以现代化为目标所走过的文化路径,最终把目光锁定于马克思主义。第二至第五章构成了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从文化主体、理想社会观、民本思想、实践观和思维方式等几个范畴来讨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固有文化元素的相通性,明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文化基础问题。第二章主要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文化主体。知识分子群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的文化主体,这是由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体特点决定的;同时这一群体承担起了文化的启蒙者和传播的思想先锋的作用,在不同文化路径的论争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文化变革中的主导地位;此外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其文化传播主体必然要与阶级主体相统一,无产阶级是其深入发展的大众文化主体,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理论变为变革现实的物质力量;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力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章主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文化心理基础,这种文化心理的具体表现就是中国文化中对大同社会这个社会理想的追寻。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关于大同社会的文化理想经历了从建构到深化的过程,成为中国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近代以来这种文化诉求深刻影响着不同阶级对中国出路的探索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最终无产阶级的文化理想统一在共产主义这一带有鲜明阶级选择性、科学性又能映射传统文化诉求的社会形态上,这一文化理想上的相通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十分重要的。第四章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相通性。中国的传统的人本思想虽然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其对人的主体价值的肯定、对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认同建起了一座与马克思主义相通的桥梁,二者的相通之处在于对人的价值的认同,这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的价值认同基础。第五章首先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传统哲学的知行观的相通性,虽然中国传统哲学没有形成可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相比肩的理论体系,但是已形成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认识论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在一些基本认识上也是相通的;然后分析中国哲学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和辩证的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相通,虽然双方从科学性、系统性等诸方面不可同日而语,但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基础。结语部分首先对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革命需要相吻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性进行总结,明确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的社会的、文化的基础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证明其合理性与必然性的过程。然后文中继续分析中国的社会文化的现实环境中存在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最终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途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