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文化基础研究

被引量 : 14次 | 上传用户:zy1981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外来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经过传播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引领中国走上了既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所描述的也不同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过程既是中国社会深刻的变革与转型的过程,也是文化的融合与重构的过程。于各种思潮之中,为何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化重构?一方面是出于中国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具有某些方面的相通,中国存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的文化基础。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正确的思想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因此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社会背景着手,分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文化条件,进而从不同范畴讨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相通,寻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文化基础,使人们从理论高度对这一有着必然性的历史过程有更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指导中国文化发展的具体实践。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起和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等。第一章是从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角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条件。一个社会必然要有主导的文化观念与价值体系,第一章首先分析中国原有的制度危机与儒学作为封建社会主导文化的衰落与终结,指出中国不仅需要社会制度的彻底变革,与之相伴也必须进行文化的转型与重构,这是外来文化传播的时代与文化契机。在此基础上分析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人以现代化为目标所走过的文化路径,最终把目光锁定于马克思主义。第二至第五章构成了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从文化主体、理想社会观、民本思想、实践观和思维方式等几个范畴来讨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固有文化元素的相通性,明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文化基础问题。第二章主要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文化主体。知识分子群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的文化主体,这是由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体特点决定的;同时这一群体承担起了文化的启蒙者和传播的思想先锋的作用,在不同文化路径的论争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文化变革中的主导地位;此外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其文化传播主体必然要与阶级主体相统一,无产阶级是其深入发展的大众文化主体,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理论变为变革现实的物质力量;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力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章主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文化心理基础,这种文化心理的具体表现就是中国文化中对大同社会这个社会理想的追寻。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关于大同社会的文化理想经历了从建构到深化的过程,成为中国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近代以来这种文化诉求深刻影响着不同阶级对中国出路的探索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最终无产阶级的文化理想统一在共产主义这一带有鲜明阶级选择性、科学性又能映射传统文化诉求的社会形态上,这一文化理想上的相通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十分重要的。第四章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相通性。中国的传统的人本思想虽然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其对人的主体价值的肯定、对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认同建起了一座与马克思主义相通的桥梁,二者的相通之处在于对人的价值的认同,这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的价值认同基础。第五章首先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传统哲学的知行观的相通性,虽然中国传统哲学没有形成可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相比肩的理论体系,但是已形成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认识论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在一些基本认识上也是相通的;然后分析中国哲学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和辩证的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相通,虽然双方从科学性、系统性等诸方面不可同日而语,但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基础。结语部分首先对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革命需要相吻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性进行总结,明确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的社会的、文化的基础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证明其合理性与必然性的过程。然后文中继续分析中国的社会文化的现实环境中存在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最终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途径问题。
其他文献
软件测试是分析软件系统的执行是否达到预期目的以及识别潜在缺陷的过程。目前,随着软件系统规模的扩大、复杂度的提升、应用领域的拓展,软件测试也越来越被学术界和工业界重
本论文主要开展了吡唑基功能化的氮杂环卡宾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催化性能研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金属亚胺配合物同烯丙基亲电试剂的SN2’取代反应机理进行了计算
<正>现代的建筑工程现场项目管理实践过程是一个比较庞杂的管理过程,是对整个工程的计划、施工和进度控制的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的始终。在建筑工程现场项目管理实践过程的整
在目前我国粮食供需相对紧张,部分耕地非农化利用的趋势日渐明显,政府粮食安全目标与农户利益之间的矛盾尚未真正解决,农产品市场日趋国际化以及国内粮食生产机遇与挑战并存
文章从土地经营规模角度,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讨适宜我国当前的农民收入增长途径。基于相关研究假设,提出本研究假说,采用1998年~2005年全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以数量经
2000年以来,我国票据贴现业务发展迅速,业务总量成倍增长。票据业务的专营化和规模化经营为银行机构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收益,票据贴现业务已逐渐成为各家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增
在大城市集中向外扩张的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郊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支持面临着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双重挑战。本文构建了大城市农村老年人养老支持的分析框架,在支持构成上划分为
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当代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网球运动自身的特征,使得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契合,而高校扩招客观上使得选修网球课程的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从新动能和"健康中国"等出发,以互联网、信息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切入,明确为智慧城市持续赋能,促进了智慧城市理论创新,并引导和保障了建设项目的
电力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电力能够使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纵观历史,每次人类的重大进步与变革都离不开能源的发展。与此同时,电力市场也随着人类对电力的依赖而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