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吸虫病是仅次于疟疾的第二重要热带病,流传历史悠久、分布面广,洞庭湖区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的重灾区。在对血吸虫病的众多研究中发现,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是血吸虫病传播的唯一途径,在此背景下,本文依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及调控研究》,以行为地理学理论知识为切入点,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问卷访谈、统计测算、数理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水接触人群行为特征,并结合湖区环境简要分析影响其行为的因子,据此提出调控措施,为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的预防提出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发现,疫区居民对血吸虫病的基本认知不存在明显偏差,但居民接触疫水概率较高、预防措施后置性明显。(2)运用SOM自组织神经网络和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居民不同行为的影响因子不同,其中职业是居民各行为中最显著的影响因子。(3)结合普雷德行为矩阵的相关原理,量化各群体对血吸虫病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发现学生、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的综合得分最为满意,企业人员、个体户其次,家庭主妇、离退休人员较差,农民、渔民最差。(4)结合实地访谈资料,总结出疫区居民行为方式特征,并提出其行为具有季节性、意识性、群体差异性、规律性。(5)梳理研究成果,结合当地血防医生和专家意见,提出安全用水替换,医学专业规范,健康教育干预,救治范围扩大,预防、管理创新,外来群众提醒等行为调控措施。